当前位置:首页-绿色低碳发展-正文

关于印发《扬州市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施方案》的通知

扬州市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扬州市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施方案》的通知

扬府发〔2025〕78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经济技术开发区、生态科技新城、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市各委办局(公司),市各直属单位:

现将《扬州市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扬州市人民政府

2025年7月19日

(此件公开发布)

扬州市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施方案

为全面深入贯彻习近平经济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和江苏省政府《关于印发江苏省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若干政策举措的通知》要求,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制定以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道路,以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为引领,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扎实推进美丽扬州建设,加快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到2030年,重点领域绿色转型取得积极进展,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基本形成,绿色低碳发展深入推进,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下降,主要资源利用效率进一步提升,支持绿色发展的政策和标准体系更加完善,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取得显著成效。

到2035年,全面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取得显著进展,主要资源能源利用效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进入绿色低碳轨道,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扬州基本实现。

二、重点任务

(一)积极推动绿色低碳产业发展壮大

1.积极打造绿色低碳产业集群。结合“613”产业体系建设,重点推动新能源、新光源、新材料等绿色低碳产业,积极打造优势产业集群和重点产业链进入国省先进行列。大力培育低空经济、人工智能、零碳负碳等3个未来产业,延伸发展氢能、新型光伏储能、前沿新材料。到2030年,打造20个零碳工厂和一批(近)零碳园区,节能环保产业规模达到200亿元左右。对符合条件的项目给予制造业贷款贴息、专精特新贷、设备担等支持。强化绿色低碳领域重大项目要素保障。(市发改委、工信局牵头负责)

2.加快传统产业焕新升级。大力推动钢铁、有色、石化、化工、建材、造纸、印染等行业绿色低碳转型,持续推进大规模设备更新,综合运用技术推介、节能诊断、政策引导等方式,推动实施一批绿色低碳改造项目。深入推进铸造、混凝土等行业综合整治。全面摸排“双超双有”企业,加快传统产业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按照审核程序开展评估与验收。坚决遏制“两高一低”项目盲目发展,钢铁、石化、建材行业新改扩建项目需达到能效标杆水平和环保绩效A级水平。逐年完成省下达的粗钢产量调控指标。帮助企业积极组织申报国债资金、制造强省建设专项资金、贷款贴息支持。(市工信局、发改委、生态环境局牵头负责)

3.培育发展绿色低碳服务业。积极培育碳排放量化与评估、碳排放交易、环境综合治理托管、节能环保融资等新兴业态。积极培育绿电交易、碳资产管理、碳足迹核算认证等绿色低碳服务业。引导金融机构设置绿色金融专业部门或特色分支机构。积极招引高水平、国际化碳专业服务业机构,建立完善产品碳标识认证工作体系和工作机制,加快省碳足迹公共服务平台和重点行业数据报送。到2030年,完成30个以上碳标识认证应用。(市发改委、市场监管局、生态环境局牵头负责)

4.加快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发展。推动产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深入融合,深化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工业互联网等在电力系统、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建筑建设运行等领域的应用,实现数字技术赋能绿色转型。深入推进制造业智改数转网联,支持企业融合运用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提升成本、质量、效益、绿色、安全等方面的转型成效,培育一批先进级及以上智能工厂。加快打造扬州虚拟电厂平台,数字赋能电力绿色发展。推进实景三维扬州建设与时空信息赋能应用。(市工信局、发改委、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积极推动清洁低碳能源供给优化

5.持续深化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着力发展非化石能源,形成煤、油、气、可再生能源多轮驱动的能源供应体系。探索生物燃料掺烧、绿氨、碳捕集利用封存等技术应用,促进煤电机组碳排放持续下降。加强能源输配网络和储备设施建设。稳步推进陆上风电建设,因地制宜、协同推进集中式光伏建设,深挖分布式光伏开发潜力,探索推动光伏与城区快速路、油气站、充电站等交通基础设施融合发展。加快推动绿电进园区、进企业,积极推动新型电力系统试点园区建设。到2030年,全市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达到1000万千瓦左右,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达到25%左右。(市发改委牵头负责)

6.全面推动能源消费绿色替代。大力推进可再生能源替代,强化钢铁、石化、化工、建材等行业与可再生能源耦合发展,推广电锅炉、电窑炉、电加热等技术,探索绿氢炼化、氢冶炼。加快煤炭减量替代,严格执行重点行业煤炭消费减量替代政策,引导过剩落后产能有序退出,持续淘汰落后煤电产能。支持现有自备煤电机组实施清洁能源替代。支持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改造成为区域热源供给。鼓励实行新上项目可再生能源消费承诺制,到2030年,力争高耗能企业绿色电力消费比例达到30%。(市发改委、工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7.积极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推动“源随荷动”向“源网荷储融合互动”转变,加快智能微电网、虚拟电厂、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建设。稳步推进电网侧新型储能项目,鼓励和支持发展用户侧储能项目,因地制宜发展电源侧储能项目,提升能源综合利用效率。创新绿色电力接网供应机制,全力打造安全高效、清洁低碳、柔性灵活、智慧融合的新型配电网。积极推动高邮经济开发区电池工业园开展省级“绿电进园区”试点,推动园区内企业积极使用可再生能源,打造绿色低碳示范园区。(市发改委牵头负责)

(三)积极推动重点领域基础设施绿色升级

8.大力发展绿色低碳建筑。城镇新建民用建筑应当采用绿色建筑标准,持续提升星级绿色建筑比例。政府投资的公共建筑,应当采用二星级以上的绿色建筑标准进行规划、设计、建设。推进超低能耗建筑规模化发展,开展近零能耗建筑、零碳建筑示范项目建设。推动太阳能、浅层地热能、空气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城镇建筑中的一体化应用。加大政府采购支持绿色建材推广力度,推广绿色建造和智能建造。结合城市更新,开展既有建筑绿色节能改造。加强公共建筑用能管理,强化公共机构和大型公共建筑能耗监测,探索建立建筑能效等级制度,到2030年,新建公共机构建筑可用屋顶面积光伏覆盖率达到50%以上。(市住建局、机关事务局牵头负责)

9.加快交通运输领域绿色转型。围绕打造更具特色的“水运江苏”扬州样板,聚力推进全市航道联网提质增效,着力构建江淮区域集装箱枢纽港、河江海多式联运水水中转枢纽和港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加快“交能融合”,引导内河港口、水上服务区等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争取省纯电船舶充换电布局点落户扬州。优化中心城区公共充电网络布局,加大外围城区公共充电设施建设力度,实施“光伏+交通”工程,推进公路沿线、服务区等光伏设施布局。全面推动公交车、公共服务车辆、货车、作业机械等绿色转型,推动内河电动船舶的建造和推广使用。落实新能源车船税费优惠政策,到2030年,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进一步提升,力争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到2035年,新能源汽车成为新销售车辆的主流。(市交通局、发改委、工信局、商务局、海事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10.改善城乡人居环境。结合海绵示范城市建设、城市更新工作,实施存量燃气、供排水等老旧管网和二次供水设施节能降碳更新改造。积极推进城乡污水处理设施设备更新和节能降碳改造,到2030年,新增5个污水处理绿色低碳标杆厂。加快全域“无废城市”建设,积极推动扬州环保科技产业园区提档升级,合理布局废弃物处理设施和循环经济产业链,2025年完成省下达的“无废城市”建设任务,2030年达到国家“无废城市”建设要求。开展居民小区生活垃圾分类提质增效行动,健全可回收物全链条管理体系,推动完善建筑垃圾全链条治理体系,到2030年,60%的居民小区完成投放设施更新完善,建筑垃圾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实施秸秆全量化利用行动,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支持规模养殖场建设粪污处理设施,到2030年,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和秸秆综合利用率均保持在95%以上。(市住建局、城管局、发改委、生态环境局、农业农村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积极推动资源全面节约战略有效落实

11.大力推进节能降碳增效。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组织重点企业开展碳排放报告、能源和碳排放计量审查,推广合同能源管理等一体化模式。探索开展“能效论英雄”、“亩产论英雄”机制,加快探索减污降碳协同治理路径和有效模式,积极争取国省减污降碳协同治理创新试点,打造减污降碳协同创新示范园区和企业。积极推动落实碳排放评价纳入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和温室气体排放管控纳入环境影响评价。完善节能验收机制和常态化节能监察机制。落实高耗能行业差别化电价制度。到2035年,减污降碳协同治理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市发改委、工信局、生态环境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12.全面推动资源集约节约高效利用。落实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严格用水总量和强度双控,发展节水产业,依托扬州大学推进节水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开展关键节水技术攻关。推广合同节水、节水贷,切实加大非常规水源利用力度。扎实推动粮食生产、储存、运输、加工、消费各环节节约减损和反食品浪费工作。持续优化开发园区土地资源配置,盘活存量低效用地,提升开发园区用地质效,到2030年,全市省级以上开发园区盘活存量低效用地3万亩以上,年度存量土地供应占比达60%以上,单位地区生产总值建设用地使用面积较2020年下降30%以上。(市发改委、工信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水利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13.持续推进资源循环利用。全面完成扬州市国家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重点城市、高邮市国家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建设任务。加强工业、农林、社会资源废弃物的精细管理和有效回收。围绕报废汽车、废旧家电拆解、废旧纺织品、废旧电池、退役光伏组件回收利用等关键环节,深化资源回收循环利用,积极打造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到2030年,主要再生资源循环利用量达到450万吨左右。积极落实资源回收企业“反向开票”措施。(市发改委、商务局、工信局牵头负责)

(五)积极推动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应用

14.强化绿色低碳关键技术研发。围绕新型高效光伏电池、新能源汽车、绿色氢能、新型储能等领域,开展“揭榜挂帅”助企专项行动,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聚焦碳达峰碳中和、清洁低碳能源、零碳负碳(碳捕集利用及封存)等领域,依托省市科技计划项目,组织实施绿色低碳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支持扬州大学碳中和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持续深化科技金融链接服务,扩大各类金融产品覆盖面,综合运用贷款贴息、风险补偿、财政奖补等方式,引导企业及社会资金投入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市科技局、发改委、工信局、财政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15.强化绿色低碳科技成果转化。推动扬州化工园区和南京大学共同投资建设“新材料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基地”项目,推进国汽轻量化研究院、中汽研扬州研究院建设“市级概念验证中心”,积极组织申报省级“概念验证中心”。加强场景创新,每年在绿色技术领域,征集发布一批场景机会和场景能力清单,强化典型案例宣传推广。加快绿色低碳技术成果转化,推动建立扬州市绿色低碳技术成果库,定期发布成果目录。(市科技局、工信局、发改委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六)积极推动消费模式绿色转型

16.科学引导绿色生活方式。组织开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宣讲,打造具有较强辨识度的扬州生态IP,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理念和消费方式。引导公众节约用水用电用气、反对铺张浪费、推广“光盘行动”、抵制过度包装、减少一次性用品使用、倡导绿色出行。组织开展生态文明志愿服务行动。充分发挥公共机构示范引领作用,到2030年,推动全市县级及以上党政机关100%建成节约型机关。(市发改委、机关事务局、生态环境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17.积极扩大绿色消费。落实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举措,政企联动组织开展智能绿色家电、家居、新能源汽车进社区、进企业、进机关等促销活动,推动更多高质量耐用消费品进入居民生活。加快促进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发展,建立健全“区域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三位一体的品牌体系,完善品牌培育机制,建立健全农产品品牌目录制度,深入开展绿色优质农产品品牌认证,定期发布扬州农产品品牌目录。积极推行绿色办公,加快线上线下融合的公物仓建设。(市商务局、农业农村局、机关事务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七)建立完善绿色转型政策体系

18.加快绿色标准标识体系建设。围绕产品能效、碳减排和清除、回收循环利用等领域,积极参与制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补充制定地方标准、团体标准,积极服务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建设。积极参与产品碳足迹、零碳园区等标准建设。完善能效、水效标识体系建设。积极开展产品碳标识认证。到2030年,新增牵头和参与绿色发展相关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10项以上,发布相关地方标准、团体标准15项以上。(市市场监管局牵头负责)

19.完善绿色转型财税价格政策。综合运用财政奖补、财政贴息、担保费补贴、政府采购等多种工具支持绿色转型。继续实施与减污降碳成效挂钩的财政政策。积极争取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和中央预算内资金支持绿色转型。坚决贯彻落实环境保护、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车船税收优惠。贯彻执行国家和省关于煤电容量电价机制、新能源电价市场化改革。依据省办法督促各地动态调整农业水价,规范农业用水价格管理。适时开展医疗垃圾收费方式与标准优化调整。贯彻落实阶梯电价“一户多人口”政策。有序推进自来水价格优化调整工作。(市财政局、税务局、发改委牵头负责)

20.优化绿色转型投资机制。组织开展债券融资提质增效专项行动,优化债券承销服务,组织政策宣介,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碳中和债等绿色创新工具。用好用足各类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引导信贷资金投向绿色转型领域。探索将企业绿色绩效作为贷款审批、额度测算、利率定价的重要参考。支持金融机构将企业环境、社会和治理(ESG)因素纳入信用管理。(金融监管总局扬州分局、人行扬州市分行牵头负责)

21.健全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积极参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和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建设。积极参与绿电绿证、用水权、排污权等交易,发挥绿电绿证服务站作用,提升绿电绿证交易规模。进一步深入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和生态补偿机制,有序推进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EOD)项目建设。(市生态环境局、发改委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组织实施

市各相关单位、人民团体、社会组织要加强协调配合,结合实际抓好贯彻落实,积极推进本领域绿色转型工作。市发改委要加强统筹协调,会同有关部门积极推动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切实增强全社会对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满意度和获得感。

来源:扬州市人民政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