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试点示范-正文

关于印发国家碳达峰试点(萍乡)实施方案的通知

萍乡市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国家碳达峰试点(萍乡)实施方案的通知

萍府字〔2025〕56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

现将《国家碳达峰试点(萍乡)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萍乡市人民政府

 2025年9月29日

(此件主动公开)

国家碳达峰试点(萍乡)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决策部署,积极推进萍乡市碳达峰试点城市建设,根据国家碳达峰试点建设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试点定位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将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以产业转型升级标杆城市建设为核心,打好碳减排改革创新控碳、治碳、降碳3套组合拳,实施新旧动能转换、现代能源体系建设等8大重点行动,构建“萍碳+”十大应用场景,推动动能转换、产业转型、成果转化、方式转变,着力打造中部地区新旧动能转换示范区、资源枯竭型城市绿色低碳转型先行区、绿色低碳生活全民行动样板区,为全国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和新旧动能转换助力碳达峰提供萍乡经验。

1.打造中部地区新旧动能转换示范区

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围绕萍乡五大传统产业,锚定新材料、智能制造、食品、电子信息细分领域,以及湘赣边仓储物流基地、农产品加工基地“4+2”新动能培育方向,创新推动再生资源产业集群培育,以产业链现代化建设为抓手,实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与新兴产业蓬勃发展齐头并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探索新旧动能转换为城市绿色转型提供崭新活力的新路径。

2.打造资源枯竭型城市绿色低碳转型先行区

以机制体制改革创新为驱动,加快绿色低碳转型,加大财政、金融、价格政策支持碳达峰力度,探索“碳核算+碳预算”管理机制、碳排放影响评价、碳足迹管理体系、以碳减排为核心的企业“深度减负”机制等制度创新,构建政府、企业、公众协同的制度保障新格局。

3.打造绿色低碳生活全民行动样板区

以武功山风景区低碳旅游景区创建为基础,在低碳旅游路线、低碳出行方式、低碳餐饮住宿、低碳能源利用等方面总结经验,并通过低碳旅游宣传,以点带面,促进民众日常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变,形成以低碳旅游带动全民低碳行动的新模式。

(二)总体目标

以碳达峰试点城市建设为抓手,健全保障“双碳”目标实现的政策制度体系,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打造产业转型升级标杆城市,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凝练形成一批示范效应突出的碳达峰实践经验。

到2030年,新旧动能转换促进碳达峰成果显著,重点耗能行业能源利用效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绿色低碳技术实现普遍应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政策体系全面形成,为全国同类型地区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绿色低碳转型经验做法。

萍乡市碳达峰试点城市建设目标指标表

序号类别具体指标单位2023年2025年2027年2030年
1绿色低碳发展指标单位GDP能源消费量吨标准煤/万元0.7240.6620.6170.566
2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吨/万元1.7161.5211.3821.223
3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 排放量吨/万元3.7223.2352.9142.526
4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比%22.2252730
5土地资源产出率亿元/平方公里0.300.370.420.50
6第三产业占比%52.053.053.253.4
7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指标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7.9910.112
8电能占终端用能的比重%30.9831.9936.143.33
9新型储能装机万千瓦0268
10可再生能源发电总装机容量万千瓦75.68100120150
11城乡建设绿色低碳发展指标新建建筑中星级绿色建筑占比%11151720
12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8.18505560
13交通领域低碳发展指标铁路货运量占比%12151823
14公交车、出租车(含网约车)新能源占比%92.72、61.8493、6396、70100、85
15新能源汽车保有量169223500060000100000
16城市绿色出行比例%50606470
17循环经济助力降碳指标大宗固废综合利用率%9597>97>97
18城镇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50606365
19碳汇能力巩固提升指标城市森林覆盖率%67.27保持 稳定保持 稳定保持 稳定
20植树造林(或抚育森林、草原)面积万亩[34.33][42.16][58.38][82.7]
21绿色低碳创新指标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占比%1.601.8 以上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注:植树造林面积为2021年以来的累计值。

二、重点任务

(一)有序推动全市新旧动能转换

1.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钢铁:有序推动萍安钢关停工作,合理化解与钢铁行业关联的冶金石灰、合金材料、工业气体等产业过剩产能。(市工信局、市发改委、市生态环境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水泥:精准施策,稳妥指导水泥熟料企业错峰生产。支持昌盛水泥、印山台水泥、南方水泥使用生物质、可燃固废等替代燃煤消耗,推广水泥窑协同处置技术。鼓励水泥熟料制造原料替代,提高炉渣、石英污泥等资源替代石灰石比重,重点研发突破含钙固废资源替代技术。积极推广高贝利特水泥、铝酸盐水泥等低碳水泥制造技术。(市工信局、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生态环境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陶瓷:持续推进陶瓷行业煤改气。探索开发电热型梭式窑、钟罩窑在工业陶瓷上的应用,研究开发氢能隧道窑、辊道窑等新型窑炉设备。充分发挥“中国电瓷之都”品牌优势,加快高附加值新产品开发,健全断路器、电容器、互感器等产品体系。鼓励湘东工业陶瓷企业和芦溪电瓷企业开发环保陶瓷、高温结构陶瓷等新型功能陶瓷和结构陶瓷,向节能环保、成套设备、高分子材料等产业上下游领域发展。(市工信局、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生态环境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推动新兴产业绿色低碳发展

坚持强长板、壮链条、夯基础“三管齐下”,深耕光电显示、智能终端、智能安防等电子信息产业细分领域,形成电子信息产业智能制造高地。推动节能环保产业与工业陶瓷产业紧密结合,加快普天高科环保陶瓷过滤设备生产项目等一批项目建成投产,打造国家环保材料及装备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围绕电子设备、汽车零部件、智能装备等产业,完善产业链条,做大做强装备制造业及配套产业。建设布局合理、错位发展、协同互补的新能源电池产业制造基地,加快发展新一代太阳能电池,推动燃料电池核心技术突破,探索布局氢能前沿产业。(市工信局、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生态环境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3.加强绿色制造体系建设

以现有工业园区为培育对象,加快打造一批基础条件好、代表性强的绿色园区。支持装备制造、电子信息、食品加工等行业,以产业链“链主企业”为关键节点,鼓励开展“点对点”企业间循环生产模式,构建上下游联动的绿色低碳供应链,培育一批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发挥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引领辐射作用,带动市内上下游企业积极创建绿色工厂。以国家级和省级绿色工厂为基础,持续提升企业能源和资源利用水平,建立健全企业碳排放管理体系,探索创建一批零碳工厂。到2030年,力争创建省级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5个、国家级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2个,力争创建省级绿色工厂60个、国家级绿色工厂20个,省级绿色园区6个、国家级绿色园区3个。(市工信局、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商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4.探索零碳园区创建

实施一批低碳零碳负碳示范工程,鼓励湘东循环经济产业园、上栗返乡创业基地等近零碳园区建设,探索萍乡经开区国家级零碳园区建设。探索新型增量配电网、智能微电网等区域电网系统建设路径,支持产业园区通过绿电直供、“网对网”绿电直购、绿电绿证消费认定等方式,提升园区新能源消纳比例。研究建立“电、热、冷、汽、氢”多能互补的能源供应系统,协同推进原燃料低碳转型。健全完善园区用能和碳排放管理制度,提升碳排放统计核算、监测分析和预算管理能力。(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科技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商务局、国网萍乡供电公司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加快建设新型现代能源体系

1.积极发展新能源

积极推动太阳能利用,鼓励利用废弃矿山建设光伏电站。在学校、医院、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建筑物和构筑物推广小型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力争到2030年,全市光伏发电装机容量达到100万千瓦。有序推进风电发展,重点谋划实施“芦溪县千乡万村驭风行动”试点建设,力争到2030年,全市风电并网装机容量达13万千瓦。谋划实施华能莲花风光氢储综合能源一体化等一批氢能项目,探索风光制氢规模化发展。(市发改委、市机关事务管理中心、市资规局、市生态环境局、市住建局、国网萍乡供电公司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推动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

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与减量替代,有序淘汰除燃煤电厂外的中小型燃煤锅炉。鼓励华能安源电厂实施现役发电机组节能升级和灵活性改造,推进供热改造。合理控制成品油消费,鼓励工业、交通领域“油改电”“油改气”。加快天然气发展利用,完善上栗县、莲花县城市天然气管道网络建设。重点引导湘东工业园陶瓷集聚区相关企业实施“煤改气”工程,在保障用能基础上稳步提高工业用气比例。(市发改委、市生态环境局、市工信局、市住建局、市交通运输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3.积极构建新型电力系统

加强新型储能系统示范推广应用,鼓励新能源发电项目同步配套建设储能系统,加快推进集中式电化储能项目落地,积极谋划实施一批“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探索构建区域微电网和虚拟电厂等创新电力模式,形成“源网荷储”提供顶层设计、微电网实现物理支撑、虚拟电厂挖掘市场价值的“三位一体”新型电力系统架构。引导用户侧储能灵活发展,探索“零碳园区+储能”融合发展新场景。到2030年,力争建成储能系统8万千瓦。加强电力系统全网协同运行,保障清洁能源优先调度。优化电源侧多能互补调度运行方式,加强“风光水火储”联合运行能力。(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资规局、市水利局、国网萍乡供电公司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4.加强绿电、绿证交易

健全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保障机制,落实消纳责任权重实施与电力交易、绿证制度有序有效衔接。配合落实国家和江西省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政策,督促相关市场主体履行消纳义务,推动用电企业科学参与绿电和绿证交易。加强本地绿电资源统筹,推动本地可再生能源绿电和绿证就近消纳,探索绿电直供模式。(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国网萍乡供电公司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着力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

1.增强节能综合管理能力

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变,建立健全碳排放双控工作体系。加强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建设,以现有能碳平台为基础,加强数据采集与共享能力建设,建设完善全市统一的控碳平台。加强节能监察队伍建设,建立跨部门联动的节能监察机制。大力培育专业化节能降碳服务机构和人才队伍,鼓励开展“一园区一机构”的精准服务模式。(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市场监管局、市机关事务管理中心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实施节能降碳重点工程

以湘东区、上栗县、萍乡经开区、安源工业园等省级碳达峰试点为重点,实施区域基础设施节能降碳改造,推动城市综合能效提升。鼓励重点工业园区探索数智能源调度平台、可再生能源共享管理系统等新型管理模式,重点推动萍乡经开区综合智能管理平台等项目建设。鼓励企业对照行业能效标杆水平开展能效对标达标创标行动。以大规模设备更新为重点,实施重大节能降碳技术示范工程,实施拓源实业、百斯特电瓷等一批节能改造项目。以花炮、电瓷等产品为重点开展碳足迹评价认证及应用研究,探索制定重点产品碳足迹数据库及核算标准。(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生态环境局、市住建局、市交通运输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3.深入开展园区循环化改造

持续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创建低碳循环发展的生态型智慧园区,推动园区内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加快园区供热、供电、污水处理、中水回用等公共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推进工业余压余热、废水废气废液资源化利用,加强一般固废、危废集中贮存和处置,实现污染治理专业化、集中化和产业化。探索以微电网、分布式、多能互补为特点的新型园区供能模式。积极建设萍乡市循环经济产业园。(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生态环境局、市科技局、市商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4.健全资源循环利用体系

统筹推进再生资源回收网点与生活垃圾分类网点“两网融合”。依托欧冶链金公司打造全国再生资源线上交易服务平台,通过线上平台辐射赣、湘、粤、闽等地区,实现再生资源产业的数字化、智能化发展。大力推动农作物秸秆、林业“三剩物”(采伐、造材和加工剩余物)、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污的资源化利用,因地制宜发展各类沼气工程和燃煤耦合秸秆发电工程。扎实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建立涵盖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的各类废弃物源头减量机制,到2030年,城镇生活垃圾资源化率力争提升至65%左右。(市商务局、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城管局、市农业农村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5.培育再生资源产业集群

推动除尘灰、陶瓷废渣、副产石膏等工业固废综合利用,推进顺源环保等一批工业固废和建筑垃圾综合利用项目建设。依托湘东区物流运输(赣西港)优势,建设废旧家电、电子产品自动化拆解和再利用产业园。布局完善废弃光伏玻璃回收网络。依托萍锋纸业,建立花炮包装用纸等废弃纸张回收网络。依托国家火炬萍乡粉末冶金特色产业基地,着力突破粉末冶金材料制备技术。加快推进江铼新材料动力电池回收再利用、雷硕年产2万吨碳酸锂及年处理5万吨废旧磷酸铁锂动力电池工程等项目建设,打造锂电循环产业链。推动再生资源规模化、规范化、清洁化利用,打造湘赣边区域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基地。(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生态环境局、市科技局、市商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积极提升城乡建设发展品质

1.推行绿色低碳城乡发展理念

立足萍乡市海绵城市建设基础,结合“城市双修”,采用“全域管控—系统构建—分区治理”的系统化建设模式和智慧监测与数字孪生的智慧管理技术,打造防灾减灾能力不断提高的韧性城市。加强重要生态空间保护与退化区域修复治理,推动绿色城市、森林城市、生态园林城市(镇)建设。加强建筑节能低碳技术应用,在条件较好的机关单位、社区、小镇、商业区,引导开展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试点示范和近零碳排放社区试点建设。建立健全绿色低碳为导向的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机制,杜绝大拆大建。探索5G、物联网、人工智能、建筑机器人等新技术在工程建设领域的应用。(市住建局、市发改委、市资规局、市城管局、市生态环境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推动新建建筑绿色低碳发展

从规划、设计、施工、竣工、运行等阶段对绿色建筑实行全生命周期管理,鼓励发展高星级绿色建筑,推动萍乡市文化产业创新创业中心、人民医院、儿童医院等二星级绿色建筑项目落地建设。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政府投资项目和县(区)直属国有企事业单位投资的房屋建筑工程符合装配式建造条件的应全部采用装配式建造方式(装配率不低于30%)。推动绿色农房建设,推广使用轻钢结构的新型房屋。推动政府投资工程率先采用绿色建材,支持绿色建材下乡,逐步提高新建建筑中绿色建材应用比例。到2030年,装配式建筑占当年城镇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50%。(市住建局、市工信局、市发改委、市生态环境局、市市场监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3.加快既有建筑节能降碳改造

严格落实建筑领域节能降碳标准,结合老旧小区改造、美丽城镇建设和海绵城市建设等工作,在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节能改造中推广“物联网+节能降碳”模式,开展智慧照明、暖通变频、节能控制改造,重点实施萍乡经开区经贸大厦节能改造项目。在机关单位和重点用能企业加快推广合同能源管理服务模式,实施建筑能耗碳排放在线监测。开展农村公益性建筑节能改造示范工作。到2030年,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面积达到20万平方米,既有公共建筑节能改造面积达到3万平方米。(市住建局、市发改委、市生态环境局、市市场监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4.大力优化建筑用能结构

推进太阳能光伏建筑一体化建设,新建公共机构建筑、新建厂房可安装光伏屋顶力争实现应装尽装。建立以可再生能源为依托的电、热、冷、气综合供能系统,提高建筑用能柔性。因地制宜发展农村沼气,推进沼气集中供气、发电上网。在建筑领域因地制宜推行浅层地温能、生物质能、太阳能等清洁低碳能源供应。鼓励使用电力驱动热泵分散采暖,推广生活热水、炊事高效电气化技术与设备。到2030年,建筑能耗中电力消费比例超过65%。(市住建局、市发改委、市生态环境局、市农业农村局、市科技局、市机关事务管理中心、市投发集团、国网萍乡供电公司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高效推进交通运输绿色发展

1.推动交通工具装备低碳绿色转型

探索燃油汽车和电动汽车差异化管控机制,逐步提高电动汽车在新车产销和汽车保有量中的占比。以绿色矿山建设为突破口,加快推进矿产资源开采运输领域新能源重卡及专用车辆推广应用。推动城市公交、出租车(含网约车)、分时租赁、旅游观光、物流配送、城市环卫、城际客运等公共服务领域车辆电气化替代。到2030年,公交车、出租车(含网约车)新能源汽车占比分别达到100%、85%。(市交通运输局、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生态环境局、市资规局、市邮政管理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加快构建绿色高效交通运输体系

统筹综合交通基础设施布局,搭建完善全市智慧物流平台,加快发展多式联运,推进物流重点环节绿色低碳建设。按需建设大型水陆港口、物流园区、工矿企业铁路专用线,完善市内物流枢纽集疏运体系。落实厦渝高铁长赣段建设,推动萍水——渌水航道项目前期研究工作,加快构建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加快自行车车棚、自行车租赁点与大型公共建筑、公交站点、公园景区等的衔接建设,打通绿色出行“最后一公里”。围绕物流配送、空中交通、城市管理等领域打造一批低空经济示范应用场景。到2030年,铁路货运量占比力争达到23%。(市交通运输局、市发改委、市生态环境局、市住建局、市公安局、市城管局、市商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3.加快绿色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开展铁路、客运场站等交通基础设施绿色提升改造,加快布局汽车充换电、加气、分布式光伏、配套电网等基础设施。以主城区、重点工业园区、武功山风景名胜区等为重点,积极建设快充为主、慢充为辅的充换电配套设施,重点实施萍乡经开区光储充智能充电桩建设项目等一批交通基础设施绿色提升项目。在新建住宅、大型公共建筑、社会公共停车场、商业、工业类项目停车位、已建住宅小区停车场合理配建充电桩。到2030年,全市公共充电桩达到1400个。(市交通运输局、市工信局、市发改委、市资规局、市生态环境局、市住建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4.加快发展城市智慧交通

全面提升城市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管理水平,构建覆盖中心城区的交通网络运行监测与信息服务平台。完善城市交通信号控制与管理系统,推广自动化潮汐车道,建设停车引导信息系统。健全ETC发行和售后服务体系,提高汽车租赁、货运车辆的ETC使用率。探索绿色驾培,推广运用汽车驾驶模拟教学设施设备。探索物流园区、科技园区、停车场等限定场景的无人驾驶汽车商业化运营。(市公安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发改委、市工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六)推进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1.强化减污降碳源头防控

落实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重点生态功能区差异化减污降碳政策。动态更新“三线一单”内容,逐步建立与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相适应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探索在重点产业、重点区域的管控单元增加减污降碳协同管控要求。加强温室气体排放监测,开展温室气体排放评估。(市生态环境局、市资规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优化环境治理协同控制

一体化推进重点行业大气污染深度治理与节能降碳行动,推进大气污染治理设备节能降耗,重点发展燃煤电厂和大中型工业装置脱硫、脱硝、除尘高效深度治理成套装置。推进水环境治理协同控制,推动工业园区逐步实现串联用水、分质用水、一水多用、梯级利用。探索推进城市再生水循环利用体系。推进“无废机关”“无废医院”“无废社区”“无废乡村”“无废商圈”“无废企业”等各领域、多层次的“无废细胞”建设,加快培育一批具有萍乡特色的“无废城市”建设示范项目。(市生态环境局、市工信局、市水利局、市发改委、市农业农村局、市城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3.实施减污降碳协同创新

鼓励工业园区因地制宜探索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减污降碳协同机制创新试点,探索建立减污降碳“四张清单”工作机制。支持园区和企业发展生物质废弃物用作污水处理碳源、RTO废气催化燃烧处理、生产原料梯级回收利用等减污降碳协同模式。加快萍乡经开区污水源热泵项目建设,创新污水处理减污降碳协同模式。鼓励国有企业、省属重点企业等探索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路径,打造一批“双近零”排放标杆企业。(市生态环境局、市工信局、市发改委、市国资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七)全面促进生态系统碳汇提升

1.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

实施退化林修复、低效林改造、森林抚育等重点工程,推进芦溪县国有林场CCER林业碳汇试点建设。重点推广废弃矿山修复“湘东模式”,在芦溪县南坑镇、安源区高坑镇等重点地区开展矿山复绿行动。深入实施武功山草甸修复等生态保护重大工程。以袁水、萍水、草水、栗水、莲江为主体,因地制宜建设亲水生态岸线,推进江河水系生态廊道建设。推广“零碳景区”“零碳公园”理念,探索生态保护与绿色低碳协同发展。(市林业局、市资规局、市水利局、市发改委、市生态环境局、市文广旅局、市城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加强生态系统碳汇基础支撑

完善生态资源监测评价体系,提高对生物多样性、森林和草地面积、蓄积等指标的监测效率与精准度。完善林业灾害监测预警,充分应用遥感、定位、通信等技术,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监测预警评估体系。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将碳汇价值纳入生态保护补偿核算内容,积极推动生态系统碳汇类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CCER)和江西省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JCER)开发及交易。(市林业局、市资规局、市科技局、市发改委、市生态环境局、市气象局、市财政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3.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巩固莲花县省级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示范基地建设成果,探索构建区域生态系统碳汇与重点耗能企业长效联动机制,研究制定具有本地特色的碳汇价值转化政策,鼓励企业主动参与碳汇消纳。加快推进安源区林业碳票试点落地,逐步实现资源变现。提高硒锌功能农产品等生态产品供给能力,挖掘生态资源优势和品牌价值,探索兼顾生态保护与协调发展的共同富裕模式。(市发改委、市资规局、市生态环境局、市林业局、市政府办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八)深入落实县区达峰重点任务

安源区:以红色文旅活化与工业创新转型为双引擎,依托产城融合优化空间格局,通过智慧化改造与生态管控,实现历史底蕴与现代产业协同发展。重点推进新能源、装备制造、陶瓷新材料及节能环保、服装家居、食品、电子信息6条重点产业链,不断壮大材料加工和装备制造2个先进制造业集群。进一步深化安源工业园省级碳达峰试点建设,推动能源资源高效利用,加快实施集群式项目满园扩园行动,完善电子信息产业园、人工智能产业园等“园中园”建设。(安源区人民政府负责)

湘东区:坚持矿山生态修复与智能制造升级双轮驱动,双向赋能,依托赣湘国际物流枢纽深化区域开放,构建“生态治理-产业集聚-城乡共富”的全域空间发展体系。推动节能环保、电子信息、工业陶瓷等产业链培育升级。聚焦建材、市政、采矿选矿等行业需求,形成以环保陶瓷、催化剂、废水处理、大气治理、装备制造为主导,以资源再利用及环境修复、技术服务、工程总包为特色的节能环保产业链。打造以工业陶瓷产业为重点的行业研究中心,通过补短板和锻长板,研发陶瓷产业共性技术,促进技术成果转化。(湘东区人民政府负责)

上栗县:以“2+2+N”现代工业体系为核心支柱,聚焦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升级、融合优化绿色农业建设和数字赋能创新驱动。加快冶金、建材、化工、造纸等行业落后产能淘汰,推动产业链实现产品技术、工艺装备、能效环保等水平全面跃升。打造全国知名电子电路产业聚集区,建设全国烟花爆竹转型升级集中区。以花炮产业数字化转型为核心驱动力,依托赣湘区域合作拓展电子电路等新兴产业,通过“花炮+文旅”融合激活生态资源价值,构建“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集聚-生态经济转化”的全域生态空间发展体系。(上栗县人民政府负责)

莲花县:以“小县大城”战略为引领,通过生态修复与产业转型两线并进,双效叠加,依托莲江生态廊道串联城乡空间,构建“全域绿色基地-特色产业集群-红色文旅经济”的三位一体发展格局。聚焦“1+2+N”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聚焦新材料、电子信息细分领域、以压缩机为核心的装备制造三大主导产业延链补链强链,深入实施传统产业优化重组。坚持绿色、高端、多元发展方向,鼓励传统企业利用先进技术改造升级,提升生产工艺、技术装备、能效管理,做强装备制造(压缩机)和电子信息等特色优势产业,推动新材料、医药食品等产业向高端化、聚集化、绿色化发展。(莲花县人民政府负责)

芦溪县:以电瓷电气、新能源新材料为双首位产业,电子信息、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业为重点产业,构建绿色高效“2+1+1”现代产业体系,推进电瓷电气、电子信息等产业向智能化、品牌化、数字化转型升级。以“电瓷+数字”双核驱动,构建产业高地,依托“硒锌土壤+辣文化”打造特色农业与文旅IP,通过智慧基建与生态转化实现产城融合,最终形成全域均衡、多维联动的生态空间发展格局。(芦溪县人民政府负责)

萍乡经开区:发展以绿色低碳经济、数字经济为主的新质生产力。加快培育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智能装备制造、食品医药等新兴产业,着力打造“产业新地标”。依托电子信息首位产业基础,以数字经济小镇为载体,聚焦5G、大数据和云计算、移动物联网、人工智能等重点领域,加快打造数字产业集聚区。围绕国家级园区循环化改造试点,积极发展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奋力打造全省领先、全国一流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示范园区,实现先进制造业标杆、产城人融合样板、集约高效循环园区、减污降碳协同创新区共建互促。(萍乡经开区管理委员会负责)

武功山风景名胜区:大力发展户外经济、避暑经济、度假经济、夜游经济、生态经济。深入推进绿色环保银行实践,开发低碳旅游路线,逐步建设全电气化碳中和生态景区,打造“低碳景区”示范样板。加强景区森林植被保护及抚育,持续增强景区碳汇能力。加快推进景区网络通信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数字化转型升级,打造智慧景区综合管理平台。(武功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负责)

三、科技创新

(一)完善绿色低碳技术创新生态

采取“揭榜挂帅”“赛马制”等创新机制,探索龙头企业“包干制”,持续推进低碳零碳负碳和储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构建企业主导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依托“1+M+N”全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体系,探索建设萍乡市绿色低碳技术成果转移转化基地。聚焦金属材料、装备制造等重点产业,联合开展节能装备、低碳原料替代等技术攻关。健全完善绿色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机制和扶持政策,推动绿色技术供需精准对接。(市科技局、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教育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市场监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支持绿色低碳创新平台建设

加快引进共建高端研发机构,重点培养碳达峰碳中和领域创新平台载体和新型研发机构。支持芦溪高压电瓷电气研究院创建国家级科创平台、上栗县创建国家火炬电子电路特色产业基地、安源区建设半导体陶瓷新材料中试基地。以国家环保材料及装备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为基础建设节能环保科创城,加快节能环保技术装备研发应用。推动湘赣边新材料现代产业研究院、湘赣边食品现代产业研究院、新能源材料中试基地等平台提升科创服务能力。推动萍乡(长沙)飞地科创中心扩容提质,构建“1个总院+N个专业性研究所和产业技术创新中心”的科创平台体系。统筹省级补助资金和市本级财政资金,加快推进创新平台建设,用好“科贷通”和科技创新券,全链条优化创新生态。(市科技局、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教育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市场监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加快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

树牢“科技论英雄”导向,积极参与国家“双碳”科技专项,争取省级重大研发专项。根据萍乡市产业基础,支持“双碳”先进适用技术研发应用,聚焦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利用、节能环保、氢能、新材料研发等重点领域深化研究。鼓励重点企业引进氢能应用技术、矿井储能技术、新材料产品开发等先进技术,谋划开展全流程、集成化、规模化示范应用项目。鼓励安源电厂探索开展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研发及应用。(市科技局、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资规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加强“碳达峰碳中和”人才引育

将“双碳”人才纳入高层次人才及重点产业急需紧缺人才引育和服务保障范围,积极开展“双招双引”、组团引才等活动,在各产业链引育一批绿色低碳高素质专业化人才。推动人才“引育用留”全链条优化升级,推行“科技副总”、人才飞地等引才用才模式。依托国家、省、市科研平台、基金课题与项目等载体凝聚并培育“碳中和”创新人才,培育一批优秀的青年人才和领军创新创业团队。加强重点企业低碳管理培训,鼓励企业通过顾问指导、挂职、兼职、技术咨询、项目合作等多种方式,提升企业碳管理能力。探索多渠道师资培养模式,加强相关专业师资培养和研究团队建设。(市委组织部、市科技局、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教育局、市生态环境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政策创新

(一)创新“碳核算+碳预算”管理机制

按照省碳排放核算体系建设要求,积极稳妥推进各县区能源活动碳排放总量和强度核算工作。依托省级《设区市碳排放统计核算方法制度(能源活动部分)》,建立健全覆盖市本级、各县区、各领域的碳排放核算体系。开展碳排放预算管理试点,编制年度碳排放预算管理方案,探索县区和重点行业碳预算制度。(市发改委、市统计局、市工信局、市生态环境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创新项目碳排放评价制度

明确项目碳排放评价内容及实施流程,探索建立“碳评—能评—环评”三审联动机制。以市级工业平台为主体,探索将区域碳排放潜力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划定“碳排放先进区”和“碳排放管控区”,实施碳排放评价差异化管理。推动“低碳论英雄”机制有序向农业、服务业等领域延伸,强化“低碳论英雄”评价结果在绿色信贷、绿色工厂创建等场景中的融合应用。(市发改委、市生态环境局、市资规局、市工信局、市政府办、人民银行萍乡市分行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探索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

构建完善碳足迹基础服务体系,搭建基础数据库、核算模型等基础要素。制定具备萍乡产业特色的碳足迹管理重点产品清单,以花炮、电瓷、食品行业等特色产品为重点,开展碳足迹核算、碳标签认证和应用试点,研究制定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标准。丰富碳足迹应用场景,形成产品全生命周期降碳的新风尚。(市发改委、市生态环境局、市工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探索建立碳达峰企业“深度减负”机制

深化政企联动,对“低碳论英雄”评价结果为A、开展“零碳工厂”创建、积极消纳区域碳汇等进行有效碳减排行为的企业,探索实行“深度减负”机制。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通过集成监管、联合监管、入企检查报备制、行政审批手续流程简化、要素资源配置优化等方式和手段,为低碳效益高的企业进行深度减负。(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司法局、市市场监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深化绿色金融发展

落实国家、省级层面绿色金融政策,深化绿色金融改革创新。推广芦溪县转型金融试点经验,扎实推动九江银行“数碳融”和芦溪农商银行“云碳贷”等金融产品应用。实现萍乡市“双碳”智慧管理服务平台、数字碳金融服务平台互通互联,探索建设碳金融与“低碳论英雄”“科技论英雄”“碳汇价值转化机制”等相结合的应用场景,引导金融机构创新推出金融产品服务。鼓励和支持保险机构创新绿色保险产品和服务,发挥绿色保险保障作用。积极推进金融机构开展环境信息披露,提高环境信息披露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人民银行萍乡市分行、市政府办、萍乡金融监管分局、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生态环境局、市林业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六)创新能源托管服务机制

以公共机构为试点创新开展合同能源管理服务,加大招引和培育力度,研究组建本地合同能源管理服务团队,强化技术应用,优化合作机制,逐步推广合同能源管理服务至工业领域。以乡镇或行政村为单位,开展全域节能降耗示范,以新能源布局、电能终端替代、建筑节能改造、设备更新为抓手,组织“节能降耗进万家”活动。(市发改委、市机关事务管理中心、市住建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全民行动

(一)加强全民教育

积极开展全国低碳日等主题宣传活动,将绿色低碳意识融入园区文化、企业文化、社区文化。充分开展生态意识教育、生态道德教育和生态法制教育,强化资源环境国情教育,普及碳达峰碳中和基础知识。重点利用基础教育平台,联合中小学等教育媒介,设置相关特色课程、举办科普活动。(市委宣传部、市新闻传媒中心、市教育局、市发改委、市生态环境局、市委网信办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倡导绿色低碳生活

开展绿色低碳社会行动示范创建活动,持续推进节约型机关、绿色(清洁)家庭、绿色社区、绿色出行、绿色商场、绿色建筑等创建活动,总结宣传一批优秀示范典型。以武功山景区为重点载体,探索创建零碳景区,鼓励低碳旅游。发挥民间组织和志愿者的积极作用,鼓励各行业制定绿色行为规范。增加绿色产品生产与供应,加强绿色低碳产品认证,推广节能环保低碳产品。(市发改委、市机关事务管理中心、市市场监管局、市住建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工信局、市文广旅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加强碳普惠制推广应用

进一步完善碳普惠制的顶层设计,聚焦企业减碳、公众绿色生活、大型活动“碳中和”、固碳增汇等领域开展试点示范。探索建立碳币兑换等激励机制,适时构建覆盖全市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的碳信用积分服务平台,探索建立个人碳账户,研究开发绿色出行、垃圾分类等绿色行为碳普惠方法学。鼓励金融机构积极参与萍乡市碳普惠建设,探索碳普惠减排量价值转化的实现路径。(市发改委、市机关事务管理中心、市生态环境局、市商务局、市政府办、人民银行萍乡市分行、市林业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引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

引导企业主动适应绿色低碳发展要求,强化环境责任意识。推动水泥等行业龙头企业加强ESG统筹管理,研究制定企业碳达峰实施方案,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支持引导重点用能单位、重点排放单位深入研究节能降碳路径,依法披露碳排放信息。(市发改委、市生态环境局、市工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强化领导干部培训

合理规划碳达峰碳中和培训课程,分阶段、分层次对各级领导干部开展碳达峰碳中和专题培训,深化各级领导干部对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认识。加强全市各级从事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领导干部培养,提升领导干部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市委组织部、市委党校、市发改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六、重点工程

(一)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围绕光伏、风电以及源网荷储等能源基础设施布局为重点,谋划实施一批能源基础设施重大工程。

(二)产业转型升级重大工程

围绕做强做优萍乡市特色优势产业,谋划实施一批产业转型升级重大工程。

(三)节能降碳改造重大工程

以大规模设备更新、数字化转型和能源高效利用等为重点,谋划实施一批节能降碳改造重大工程。

(四)环境基础设施绿色升级工程

以处理工艺节能改造、废弃物协同处置或资源化利用等为重点,谋划实施一批环境基础设施绿色升级工程。

(五)循环经济发展重大工程

以固废资源化利用、再生资源利用等为重点,谋划实施一批循环经济发展重大工程。

(六)生态保护修复重大工程

围绕废弃矿山生态环境治理、湿地保护和湿地修复,谋划实施一批生态保护修复重大工程。

(七)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工程

聚焦工业、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谋划实施一批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工程。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市委市政府对碳达峰试点工作的整体部署和系统推进,建立国家碳达峰试点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研究重大问题、制定重大政策、组织重大工程。各地区各单位要切实扛起责任,按照本方案确定的工作目标和重点任务,着力抓好落实。市发改委要加强统筹协调,每季度调度各地区各单位工作进展,督促各项目标任务落实落细。

(二)完善考核机制

建立碳达峰试点目标责任考核清单化、闭环化管理机制,加强对目标完成情况评估、考核,明确责任清单,健全责任体系。强化“低碳论英雄”考核机制建设,按年度考核县区、园区和企业。加强考核结果应用,对工作突出的地区、单位和个人按规定给予表彰奖励,对未完成目标的地区和部门实行通报批评和问责,落实情况纳入政府年度目标责任考核。

(三)加强资金保障

加大财政资金统筹力度,支持碳达峰项目建设、场景打造、试点示范等,积极吸引社会资金,完善涵盖工业、能源、交通、建筑等重点领域及公共机构等特定领域碳达峰扶持政策。进一步明确政府财政资金的用途和定位,加强政府资金支持与法规标准、行政管制、市场机制、社会资金投入等方式之间的协调衔接,更好地发挥政府资金的杠杆带动作用,不断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和效率。

(四)加强宣传推广

引导园区、社区、机关单位、重点用能企业创新开展“绿色低碳”宣传活动,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新媒体平台、宣传栏、文化墙等媒体,打造多维度、多形式的绿色低碳宣传平台。及时总结试点工作经验,定期汇总碳达峰典型案例,有序开展10大“萍碳+”应用场景创建,加强试点经验、典型案例和应用场景宣传推广。

附件:1.试点重点任务清单

    2.试点改革举措清单(“萍碳+”十大场景)

    3.试点重点项目清单(动态)

附件1

试点重点任务清单

序号重点 任务主要措施具体工作牵头部门配合部门
有序推动全市新旧动能转换1.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1)钢铁:有序推动萍安钢关停工作。 (2)水泥:推动原燃料替代,积极推广低碳水泥制造技术。 (3)陶瓷:持续推进陶瓷行业煤改气,研究开发应用新型窑炉设备;实施芦溪县电瓷产业双碳数智示范工程。市工信局市发改委、市科技局、 市生态环境局
2.推动新兴产业绿色低碳发展(1)深耕光电显示、智能终端、智能安防等电子信息细分领域,打造电子信息产业智能制造高地。 (2)推动节能环保产业与工业陶瓷产业紧密结合,打造国家环保材料及装备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 (3)做强电子设备、汽车零部件、智能装备等装备制造业及配套产业。 (4)建设新能源电池产业制造基地,加快发展新一代太阳能电池。市工信局市发改委、市生态环境局、市科技局
3.加强绿色制造体系建设(1)培育一批代表性强的绿色园区,“十五五”期间,力争创建省级绿色园区2个、国家级绿色园区1个。 (2)支持装备制造、电子信息、食品加工等行业,构建上下游联动的绿色低碳供应链。“十五五”期间,力争创建省级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5个、国家级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2个。 (3)以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带动市内上下游企业积极创建绿色工厂,到2030年,力争创建省级绿色工厂60个、国家级绿色工厂20个。市工信局市发改委、市生态环境局、市科技局、市商务局
4.探索零碳园区创建(1)实施一批低碳零碳负碳示范工程,鼓励湘东循环经济产业园、上栗返乡创业基地等近零碳园区建设,探索萍乡经开区国家级零碳园区建设。 (2)探索新型增量配电网、智能微电网等区域电网系统建设路径,研究建立“电、热、冷、汽、氢”多能互补的能源供应系统。 (3)健全园区用能和碳排放管理制度,提升碳排放核算和预算管理能力。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生态环境局、市科技局、市商务局、国网萍乡供电公司
加快建设新型现代能源体系5.积极发展新能源(1)积极推动太阳能利用,力争到2030年,全市光伏发电装机容量达到100万千瓦。 (2)重点谋划实施“芦溪县千乡万村驭风行动”试点建设,力争到2030年,全市风电并网装机容量达13万千瓦。 (3)谋划实施华能莲花风光氢储综合能源一体化等一批氢能项目。市发改委市机关事务管理中心、市资规局、市生态环境局、市住建局、国网萍乡供电公司
6.推动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1)鼓励安源电厂现役发电机组节能升级和灵活性改造。 (2)鼓励工业、交通领域“油改电”“油改气”。 (3)在保障用能基础上稳步提高工业用气比例。市发改委市生态环境局、市工信局、市交通运输局
7.积极构建新型电力系统(1)积极谋划实施一批“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到2030年,力争建成储能系统8万千瓦(2小时)。 (2)引导用户侧储能灵活发展,探索“零碳园区+储能”融合发展新场景。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资规局、国网萍乡供电公司
8.加强绿电、绿证交易配合落实国家和江西省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政策,推动用电企业科学参与绿电和绿证交易。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国网萍乡供电公司
着力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9.增强节能综合管理能力(1)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变,建立健全碳排放双控工作体系。 (2)以现有能碳平台为基础,建设完善全市统一的控碳平台。 (3)大力培育专业化节能降碳服务机构和人才队伍。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市场监管局
10.实施节能降碳重点工程(1)推动省级碳达峰试点实施区域基础设施节能降碳改造。 (2)以大规模设备更新为重点,实施一批节能改造项目。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生态环境局、市住建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市场监管局
11.深入开展园区循环化改造(1)推进工业余压余热、废水废气废液资源化利用,加强一般固废、危废集中贮存和处置。 (2)积极建设萍乡市循环经济产业园。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生态环境局、市科技局、市商务局
12.健全资源循环利用体系(1)统筹推进再生资源回收网点与生活垃圾分类网点“两网融合”。 (2)依托欧冶链金公司打造全国再生资源线上交易服务平台。 (3)推动农作物秸秆、林业“三剩物”、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污的资源化利用。市商务局  市发改委、市农业农村局、市工信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城管局
13.培育再生资源产业集群(1)推动除尘灰、陶瓷废渣、副产石膏等工业固废综合利用。 (2)建设废旧家电、电子产品自动化拆解和再利用产业园。 (3)完善废弃光伏玻璃、花炮包装用纸等回收网络。 (4)建设一批动力电池回收利用项目,打造锂电循环产业链。 (5)打造湘赣边区域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基地。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生态环境局、市科技局、市商务局
积极提升城乡建设发展品质14.推行绿色低碳城乡发展理念(1)立足萍乡市海绵城市建设基础,结合“城市双修”,打造综合性韧性城市。 (2)推动绿色城市、森林城市、生态园林城市(镇)建设。 (3)建立健全绿色低碳为导向的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机制。市住建局市城管局、市发改委、市资规局、市生态环境局
15.推动新建建筑绿色低碳发展(1)推动现有二星级绿色建筑项目落地建设。 (2)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到2030年,装配式建筑占当年城镇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50%。 (3)推动政府投资工程率先采用绿色建材,逐步提高新建建筑中绿色建材应用比例。市住建局市工信局、市发改委、市生态环境局、市市场 监管局
16.加快既有建筑节能降碳改造(1)结合老旧小区改造、美丽城镇建设和海绵城市建设等工作,在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节能改造中推广“物联网+节能降碳”模式。 (2)推广合同能源管理服务模式,实施建筑能耗碳排放在线监测。市住建局市发改委、市生态环境局、市市场监管局
17.大力优化建筑用能结构(1)新建公共机构建筑、新建厂房可安装光伏屋顶力争实现应装尽装。 (2)建立可再生能源综合供能系统,因地制宜发展农村沼气,推行清洁低碳能源供应。市住建局市发改委、市生态环境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机关事务管理中心、市投发集团、国网萍乡供电公司
高效推进交通运输绿色发展18.推动交通工具装备低碳绿色转型推动城市公交、出租车(含网约车)、分时租赁、旅游观光、物流配送、城市环卫、城际客运等车辆电气化替代。到2030年,公交车、出租车(含网约车)新能源汽车占比分别达100%、85%。市交通 运输局市发改委、市生态环境局、市邮政管理局
19.加快构建绿色高效交通运输体系(1)发展多式联运,按需建设物流配送铁路专用线;争取到2030年,铁路货运量占比力争达到23%。 (2)落实厦渝高铁长赣段建设,推动萍水—渌水航道项目前期研究工作。 (3)加快自行车车棚、自行车租赁点与大型公共建筑、公交站点、公园景区等的衔接建设。市交通 运输局市发改委、市生态环境局、市住建局、市城管局、市商务局
20.加快绿色交通基础设施建设(1)开展铁路、客运场站等交通基础设施绿色提升改造。 (2)积极建设充换电配套设施,因地制宜配建充电桩。市交通 运输局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生态环境局、市住建局
21.加快发展城市智慧交通构建覆盖中心城区的交通网络运行监测与信息服务平台。市公安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发改委、市工信局
推进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22.强化减污降碳源头防控(1)落实差异化减污降碳和“三线一单”分区管控政策。 (2)建立与“双碳”目标相适应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市生态 环境局市资规局
23.优化环境治理协同控制(1)推进大气污染治理设备节能降耗,发展燃煤电厂和大中型工业装置脱硫、脱硝、除尘高效深度治理成套装置。 (2)推动工业园区逐步实现串联用水、分质用水、一水多用、梯级利用。 (3)培育一批“无废城市”建设示范项目。市生态 环境局市工信局、市水利局、市发改委、市城管局
24.实施减污降碳协同创新(1)探索建立减污降碳“四张清单”工作机制。 (2)支持园区和企业探索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路径。市生态 环境局市工信局、市发改委
全面促进生态系统碳汇提升25.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1)推进芦溪县国有林场CCER林业碳汇试点建设。 (2)在芦溪县南坑镇、安源区高坑镇等重点区域开展矿山复绿行动。 (3)深入实施武功山草甸修复、上栗县枣木湖湿地公园保护和修复等生态保护重大工程。市林业局市资规局、市水利局、市发改委、市生态环境局
26.加强生态系统碳汇基础支撑(1)完善生态资源监测评价体系和林业灾害监测预警。 (2)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探索将碳汇价值纳入生态保护补偿核算内容。 (3)积极推动生态系统碳汇类CCER和JCER开发及交易。市林业局市资规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发改委、市气象局
27.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1)巩固莲花县省级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示范基地建设成果,探索构建区域生态系统碳汇与重点耗能企业长效联动机制。 (2)推进安源区林业碳票试点落地。市发改委市资规局、市林业局、市生态环境局、市政府办、人民银行萍乡市分行
深入落实县区达峰重点任务28.安源区因地制宜探索碳达峰路径(1)重点推进新能源、装备制造、陶瓷新材料及节能环保、服装家居、食品、电子信息6条重点产业链,壮大材料加工和装备制造2个先进制造业集群。 (2)进一步深化安源工业园省级碳达峰试点建设,完善电子信息产业园、人工智能产业园等“园中园”建设。安源区
29.湘东区因地制宜探索碳达峰路径(1)推动节能环保、电子信息、工业陶瓷等产业链培育升级。 (2)打造以工业陶瓷产业为重点的行业研究中心,研发陶瓷产业共性技术。湘东区
30.上栗县因地制宜探索碳达峰路径(1)加快冶金、建材、化工、造纸落后产能淘汰。 (2)打造全国知名电子电路产业聚集区,建设全国烟花爆竹转型升级集中区。上栗县
31.莲花县因地制宜探索碳达峰路径(1)聚焦“1+2+N”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深入实施传统产业优化重组。 (2)推动新材料、医药食品等产业向高端化、聚集化、绿色化发展。莲花县
深入落实县区达峰重点任务32.芦溪县因地制宜探索碳达峰路径(1)构建绿色高效“2+1+1”现代产业体系,推进产业向智能化、品牌化、数字化转型升级。 (2)以“电瓷+数字”双核驱动,构建产业高地,依托“硒锌土壤+辣文化”打造特色农业与文旅IP。芦溪县
33.萍乡经开区因地制宜探索碳达峰路径(1)发展以绿色低碳经济、数字经济为主的新质生产力。 (2)围绕国家级园区循环化改造试点,打造资源循环利用百亿产业。萍乡经开区
34.武功山因地制宜探索碳达峰路径(1)推进绿色环保银行实践,打造“低碳景区”示范样板。 (2)推进景区网络通信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数字化转型升级,打造智慧景区综合管理平台。武功山风景名胜区
科技创新35.完善绿色低碳技术创新生态(1)采取“揭榜挂帅”“赛马制”等创新机制,探索龙头企业“包干制”,构建企业主导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 (2)探索建设萍乡市绿色低碳技术成果转移转化基地。 (3)完善绿色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机制和扶持政策。市科技局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市场 监管局
36.支持绿色低碳创新平台建设(1)重点培养碳达峰碳中和领域创新平台载体和新型研发机构。 (2)推动萍乡(长沙)飞地科创中心扩容提质。市科技局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生态环境局
37.加快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1)树牢“科技论英雄”导向,积极参与国家“双碳”科技专项,争取省级重大研发专项。 (2)鼓励安源电厂探索开展CCUS技术研发及应用。市科技局市发改委、市工信局
38.加强“碳达峰碳中和”人才引育将“双碳”人才纳入重点支持范畴,在各产业链吸引和培育绿色低碳专业人才。市委组织部市科技局、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教育局、市生态环境局
政策创新39.创新“碳核算+碳预算”管理 机制(1)稳妥推进各县区能源活动碳排放总量和强度核算工作。 (2)建立健全覆盖市本级、各县区、各领域的碳排放速算体系。 (3)开展市本级碳预算编制工作。市发改委市统计局、市工信局、市生态环境局
40.创新项目碳排放评价制度(1)探索建立“碳评-能评-环评”三审联动机制。 (2)探索将区域碳排放潜力纳入国土空间规划。 (3)推动“低碳论英雄”评价向农业、服务业等领域延伸,强化评价结果多场景融合应用。市发改委市生态环境局、市资规局、市工信局、市政府办、人民银行萍乡市分行
政策创新41.探索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1)构建碳足迹基础服务体系,制定具备萍乡产业特色的碳足迹管理重点产品清单。 (2)开展碳足迹核算、碳标签认证和应用试点建设。市发改委市生态环境局、市工信局、市市场监管局
42.探索建立碳达峰企业“深度减负”机制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通过集成监管、联合监管、入企检查报备制、行政审批手续流程简化、要素资源配置优化等方式和手段,为低碳效益高的企业进行深度减负。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司法局、市市监局
43.深化绿色金融发展(1)推广芦溪县转型金融试点经验,扎实推动九江银行“数碳融”和芦溪农商银行“云碳贷”等金融产品应用。 (2)引导金融机构创新推出多样化绿色金融产品服务。 (3)积极推进金融机构开展环境信息披露。人民银行萍乡市分行市政府办、人民银行萍乡市分行、萍乡金融监管分局、市发改委、市生态环境局
44.创新能源托管服务机制(1)以公共机构为试点创新开展合同能源管理服务。 (2)开展乡镇或行政村全域节能降耗示范。市发改委市机关事务管理中心、市住建局
十一全民行动45.加强全民教育开展全国低碳日等主题宣传及生态系列教育及国情教育,利用基础教育平台普及“双碳”知识。市委宣传部市新闻传媒中心、市教育局、市发改委、市生态环境局、市委网信办
46.倡导绿色低碳生活(1)开展绿色低碳社会行动示范创建活动。 (2)探索创建零碳景区,鼓励低碳旅游。 (3)完善碳普惠制顶层设计,探索建立个人碳账户。市发改委市生态环境局、市机关事务管理中心、市文广旅局、市政府办
47.强化领导干部培训分阶段、分层次对各级领导干部开展碳达峰碳中和专题培训。市委组织部市委党校、市发改委

附件2

试点改革举措清单(“萍碳+”十大场景)

序号改革场景改革任务责任单位
1萍碳数治 场景以市能碳平台为基础,整合现有资源,系统推进能源、生态环境、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统计等跨领域、跨部门、跨区域、跨层级业务集成,丰富平台场景建设,实现碳达峰进程跟踪研判,能效碳效精细管控,提升全市碳达峰碳中和数字化治理服务水平。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生态环境局、市政府办、市政数局、市投发集团、人民银行萍乡市分行、国网萍乡供电公司
2区域环评+碳评优化场景以市级工业平台为主体,探索将区域碳排放潜力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划定“碳排放先进区”和“碳排放管控区”,实施碳排放评价差异化管理。市发改委、市生态环境局、市资规局、萍乡经开区
对“碳排放先进区”探索开展区域环评+碳评,研究编制区域环评+碳评实施细则,实施项目差异化管理,优化区域评估审查流程。市生态环境局、市发改委、市工信局、萍乡经开区
3碳汇价值转化场景研究制定区域林业碳汇开发方法学。构建林业碳汇碳减排计量和管理标准体系。市生态环境局、市林业局、市发改委
重点推进安源区林业碳票开发试点、芦溪县国有林场CCER林业碳汇试点;构建“林业碳票+本地企业、大型活动、生态补偿和金融资本”的消纳模式。市林业局、安源区、芦溪县
4碳足迹应用场景建立符合萍乡市实际情况的花炮、电瓷等产品碳足迹评价体系标准,探索构建产品碳足迹核算模型。市发改委、市工信局、上栗县、芦溪县
建立萍乡市重点产品碳足迹背景数据库,并与国家碳足迹背景数据库形成衔接、补充和共享。市发改委、市工信局
开展萍乡市花炮、电瓷等产品碳足迹核算,开发花炮、电瓷等碳标签产品。市发改委、市工信局、上栗县、芦溪县
5可循环可持续的碳普惠场景建立碳普惠行为量化核证体系,研究制定绿色出行、垃圾分类等绿色行为碳普惠方法学。市发改委、市交通运输局、市城管局
建设碳普惠推广平台,建立基于碳普惠制的激励机制。探索联合株洲、湘潭等毗邻城市共建跨省碳普惠市场,允许市民公交出行、垃圾分类等低碳行为累积碳积分,兑换景区门票等公共服务。‌市发改委、市机关事务管理中心
探索碳普惠机制和碳交易机制、大型活动碳中和、碳金融应用等有机结合的路径,拓宽普惠减排量消纳渠道。市发改委、市生态环境局、市政府办、人民银行萍乡市分行
6乡镇尺度全域节能降耗新场景指导县区分解节能任务至乡镇、工业园区;试点乡镇全面开展节能工作,编制年度节能降碳减排工作清单,对公共建筑耗能设备、照明路灯等实施节能改造;开展“节能降耗进万家”活动。市发改委、各县区、萍乡经开区、武功山
7碳金融创新场景加强“低碳论英雄”“科技论英雄”评价结果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在全市推广芦溪县转型金融助力产业低碳发展试点经验。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科技局、市政府办、人民银行萍乡市分行
推动金融领域与碳汇价值转化机制与碳普惠机制等有机结合,创新金融产品。市政府办、人民银行萍乡市分行
8源网荷储一体化示范应用场景以萍乡经开区为重点,推动源网荷储一体化示范项目建设。萍乡经开区
9再生资源流通场景搭建再生产品交易平台,公布再生产品与供应商目录,打通再生产品流通渠道。市商务局、市发改委
将购买再生产品占原料比重纳入“低碳论英雄”评价指标,鼓励企业购买再生产品原料。市发改委
与碳普惠相结合,鼓励居民购买再生产品。市发改委
10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场景严控煤炭产能,推广绿色开采技术。市工信局
以发电、水泥等行业为重点,推广“三改联动”、煤炭产品开发、余热利用等关键技术,提升煤炭利用水平。市工信局、市发改委
持续推进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和治理。支持将安源煤矿遗址改造为碳中和文旅综合体,实现生态修复与产业转型融合。‌市资规局、市工信局、市文广旅局

 附件3

试点重点项目清单(动态)

项目 类型序号项目名称实施主体建设内容建设期限投资规模(万元)项目效益
能源基础设施工程1湘东循环经济产业园“源网荷储”一体化近零碳园区项目萍乡城投能源控股有限公司依托湘东循环经济产业园建设“源网荷储”一体化,建设光伏电站6MW,储能电站20000kWh和园区内输配电工程,形成区域微网。2025.12- 2026.128000通过发展源网荷储一体化,预计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3000吨。
2上栗返乡创业基地“源网荷储”一体化近零碳园区项目萍乡城投能源控股有限公司依托上栗返乡创业基地14.9万平方米,建设“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建设光伏电站12MW,储能50000kWh和园区内输配电工程,形成区域微网。2025.12- 2026.1212000通过发展源网荷储一体化,预计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6000吨。
3上栗楚山绿色矿山“源网荷储”项目萍乡城投能源控股有限公司利用楚山矿工业广场建设光伏电站20兆瓦、储能电站50000kWh、充电桩48根,满足矿区生产自用电和新能源物流车辆充电,大幅减低石灰岩矿日常生产和运输碳排放。2026.12- 2027.1215000通过发展源网荷储一体化,预计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10000吨。
4江西上栗岩鄱石60MW风电江西赣能智慧能源有限公司本项目为风力发电项目,建设地点为萍乡市上栗县赤山镇;总装机容量60MW,拟安装12台5.0MW风电机组,新建一座110kV升压站,项目总投资约28800万元。2026.12- 2029.1230000每年可以为电网提供120   GWh电量。每年可以节约标煤约3.62万吨,同时每年可以减少产生二氧化碳6.84万吨。
5上栗县桐木镇大屋冲50MW风电江西赣能智慧能源有限公司本项目为风力发电项目,建设地点为萍乡市上栗县桐木镇;总装机容量50MW,拟安装10台5.0MW风电机组,新建一座110kV升压站,项目总投资约23500万元。2026.12- 2029.1225000每年可以为电网提供95   GWh电量。每年可以节约标煤约3.02万吨,同时每年可以减少产生二氧化碳5.7万吨。
能源基础设施工程6上栗县流源水库抽水蓄能项目上栗县水利局初拟电站装机容量为120万千瓦。上水库集雨面积约0.9km²,初拟上水库正常蓄水位700m,死水位680m。上水库坝体总长度约300m。下水库为规划新建流源水库,集雨面积约15.9km²(含上水库),下水库正常蓄水位167m,对应库容1736万m³。输水发电系统主要建筑物包括上水库进/出水口、引水隧洞、压力钢管、尾水隧洞、下水库进/出水口、地下厂房等。上、下水库进/出水口水平距离约2000m,利用水头533m,距高比为3.8。2026.12- 2031.12700000每年可减少原煤消耗约50.9万吨、预计减少二氧化碳28.6万吨。
7萍乡市中城恒源新能源(莲花)有限公司200MW/400MWh独立储能电站试点示范项目中城恒源新能源(莲花)有限公司200MW/400MWh电网侧储能电站及其配套系统工程。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储能系统、升压站系统、综合办公楼及辅助生产系统。储能电池系统经逆变器、箱变升压至35kV后,经35kV集电线路接入升压主变。2025.12- 2026.0645000项目为独立储能项目,可调节能源供需平衡,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为新能源消纳提供基础支撑。
8华能莲花风光氢储综合能源一体化示范项目华能江西清洁能源有限责任公司项目位于萍乡市莲花县,规划风光氢储一体化开发,总容量100MW(风电75MW +光伏25MW),配套储能及 600Nm³/h 制氢系统。2026.12- 2028.1250900通过“风光发电-绿电制氢-交通消纳”闭环,创新构建 "可再生能源制氢+交通领域替代" 减排模式,打造赣西氢能枢纽的关键落子,为全省氢走廊建设提供关键支点。
9赣西国际港公路港光储充一体化项目江西省萍乡市湘通建设发展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利用赣西国际港公路港5.1万平方米仓顶,新建12MW分布式高效光伏电站(含光伏组件、逆变器、电缆、光伏支架、导水槽、桥架、汇流箱及线缆、接头、低压进线柜、连接器等设备)、8000kW集中式电化学储能站、32枪V2G货车充电桩、48枪V2G小车充电桩、6台2500kVA欧式箱变、柔性末端控制系统和虚拟电厂管理平台,形成区域智能微电网。2025.12- 2026.1210630项目年平均发电量1000万kWh,每年节约标准煤约3050吨,减排二氧化碳约6000吨,成为示范性的“近零碳物流港”。
能源基础设施工程10萍乡市湘东区下埠200MW/400MWH共享储能示范项目萍乡市湘东区下埠镇人民政府总占地面积40亩,规划建筑面积17820平方米,新建厂房6500平方米,规划建设一座200MW/400MWh调峰能力为2小时的电化学独立共享储能电站。2026.03- 2028.0543000项目建成后年收益(参与现货电力交易和参与一次调频收益)达1.35亿元;预计可新增就业200人,有效完善地区能源体系,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电网整体资产利用率。
11萍乡市赣湘新能源光储直柔低碳厂房建设项目江西省星火工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使用六面体保温石墨聚苯板材料建设约70000平方米标准厂房,文创中心一栋约6500平方米,邻里中心一栋约4000平方米,倒班房建筑面积约1200平方米,分布式光伏及分布式储能装置80500平方米,建造直流电电网系统;并完善园区内生态新能源停车场、雨水污水管网、水电气、绿化等附属设施建设。2026.05- 2028.0516800利用分布式光伏及分布式储能装置80500平方米光储建设,建造直流电网系统,实行国电并网,发电自用,余电上网,达到减少化石能源消耗量,超低能耗建筑效果。
12萍乡经开区光储充智能一体化建设项目萍乡创新科技产业发展有限公司项目在萍乡经开区新建160kW/h智能充电桩95台,并配套铺设5.3兆瓦光伏遮阳棚及储能设备一套等相关配套设施设备。2026.09- 2028.129487通过发展光储充一体化,预计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3498吨。
13萍乡经开区储能站建设项目萍乡创新科技产业发展有限公司项目位于萍乡经开区,用地面积25亩,新建设储能站50MW/100MWh,用于新能源发电侧容量租赁、电网侧调峰调频等配套设施设备建设内容。2026.08- 2028.1222455项目为独立储能项目,可调节能源供需平衡,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为新能源消纳提供基础支撑。
14萍乡经开区电力能源设施建设项目萍乡创新科技产业发展有限公司项目针对园区入驻企业及园区规划各门站、分输站提供的气量,建设压差发电设备运行发电。新建压差发电站3座,综合电力管理系统1套,新建管理服务中心1栋等配套设施设备项目。2026.12- 2029.1222400可调节能源供需平衡,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15萍乡经开区储能系统建设项目萍乡创新科技产业发展有限公司项目位于萍乡经开区,用地面积25亩,新建设储能站40MW/160MWh,用于新能源发电侧容量租赁、电网侧调峰调频等配套设施设备建设内容。2025.12- 2028.1219600项目为独立储能项目,调节能源供需平衡,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为新能源消纳提供支撑。
能源基础设施工程16华能安源独立储能建设项目华能安源新能源有限责任公司建设规模为200MW/400MWh的独立储能试点示范项目,建成后可年发电量13000万千瓦时,年减少碳排放量约3万吨。2026.06- 2027.0648000项目为独立储能项目,可调节能源供需平衡,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为新能源消纳提供基础支撑。
17芦溪县新型独立储能电站项目中城大有产业集团有限公司项目由中城大有产业集团有限公司投资新建,总投资15亿元。项目拟占地面积40亩,落户于芦溪工业园(芦溪镇柳江村220KV变电站旁),主要从事提供电网侧调峰调频等电力辅助服务、参与电力市场现货交易、为新能源投资企业提供容量租赁服务、为工业园工商业用户提供储能供售电服务等,计划新建储能电站1座,建设规模200MW/400MWh,配套建设升压站1座,综合楼1栋。2025.10- 2027.10150000项目为独立储能项目,可调节能源供需平衡,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为新能源消纳提供基础支撑。
18华能芦溪风电 项目华能芦溪新能源有限责任公司该项目规划容量为40MW,共建设8台5MW的风机,场站内配套建设一座110kV升压站。2025.10- 2027.1026000每年可以为电网提供 80   Gwh电量。每年可以节约标煤约2.4 万 t,同时每年可以减少产生二氧化碳4.56 万t。
19芦溪工业园供热管网建设华能安源电厂自电厂两台660MW二次再热机组冷段接管,在芦溪工业园建设供热管网:自电厂向西覆盖芦溪工业园西区建设供热管网约5公里,母管直径为DN400;自电厂向东覆盖芦溪工业园东区,建设供热管网约8公里,母管直径为DN500。L两管网设计均为GB2公用等级,设计参数为2.4MPa/360℃。设计供汽能力为97吨/小时。2025.10- 2028.1080001.降低机组煤耗的1.95 g/kWh。2.降低工业蒸汽用户生产成本。3.与分散锅炉相比,可减少标煤耗量,并减少CO2及NOX气体排放。
20上栗县益森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年产100万吨蒸汽园区集中供热 项目上栗工业园管理委员会本工程采用“低氮燃烧技术+SNCR   工艺”脱硝,布袋除尘器除尘,烟气脱硫工艺采用石灰石-石膏法脱硫,建设1x45t/h生物质蒸汽锅炉、1x65t/h 煤粉蒸汽锅炉及配套设施,并为远期预留2台锅炉安装位置及配套设施。2025.09- 2027.0913210通过集中供热减少分散式小锅炉的应用,间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预计项目建成后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3万吨。
能源基础设施工程21萍乡赣湘合作产业园低碳示范 工程萍乡创新科技产业发展有限公司项目以“光伏+储能+BIPV+数智化管理”为主抓手,充分利用园区屋顶资源,建设约0.95MW分布式光伏;建设6座480kW光储充检一体充电场站;建设5MW绿色建筑一体化BIPV项目;并搭建综合能源管理平台,实现区域负荷监测分析、多能源实时监测与优化调度等功能,最终形成集光伏发电、储能、充电设施及智能化管理于一体的绿色供能体系。2025.05- 2027.0510036工程实施后,实现清洁能源发电量2700.35万kWh,按同等电量的传统火电煤耗测算,年节能量7639.30吨标煤,碳减排15532.42吨。
产业转型升级工程22年产1500套环保陶瓷过滤设备生产建设工程技术改造项目萍乡市普天高科实业有限公司新增3000平方米金工生产车间,项目建成后,年产TML-120型陶瓷膜过滤器1000套,CY-135B微孔陶瓷除尘器500套。2024.09- 2025.1210000提升陶瓷产业附加价值,促进陶瓷产业转型升级。
23江西金诚填料有限公司制氢分子筛自动生产线 新建江西金诚填料有限公司项目在现有生产车间进行技术改造,设备更新,购置全套生产经理设备1套,达到年产30万立方米制氢分子筛自动生产线。2024.10- 2025.1032000发展制氢装备产业,探索氢能源制备及应用。
24江西赛福电气有限公司年产1.8万吨瓷绝缘子及1.2万吨电力产品数字化生产线项目江西赛福电气有限公司新建厂房28000平方米、科研楼2250平方米,新建生产自动化窑炉新建相关配套基础设施,购置自动化窑炉、球磨机、振动筛、除铁器、榨泥机、真空练泥机、自动化成型等主要数字化生产设备200(台)套,建成年产1.8万吨瓷绝缘子及1.2万吨电力产品数字化生产线。2025.02- 2027.0682000提高电瓷产业智能化数字化生产能力,促进电瓷产业转型升级。
25海目星激光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海目星激光智能装备制造项目海目星激光智能装备(萍乡)有限公司项目建筑面积74亩,新建厂房面积约27000平方米,建设生产线1条。2025.06- 2028.05120000发展智能制造,加快新旧动能转换。
产业转型升级工程26上栗县赣湘边区域合作冷链物流示范园建设项目上栗县供销合作社联合社项目用地面积75亩,总建筑面积35000平方米,新建生鲜流通冷链仓储区(冷库8500平方米,总库容2.1万立方米),冷链物流服务配套区(冷链物流区17000平方米、配套服务区6900平方米),农产品信息中心2600平方米,打造智慧农产品流通云信息平台和检测溯源系统,购置运输车辆和装卸车等设施设备,配套建设道路及停车场,完善给排水、强弱电、消防等基础工程。2025.08- 2026.1216500项目建成后,明显减少农产品产后损失率3%,推动农产品跨季销售。
27上栗县烟花爆竹特色产业产品碳足迹评价体系和数智服务平台建设项目杭州超腾能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主要建设组合烟花碳足迹核算标准建设、碳足迹核算报告、数智服务平台建设。包括数据资源体系、应用支撑组件及体系、产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迹管理应用系统、产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迹大数据驾驶舱、数据实施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系统开发。2025.05- 2025.121000项目建成后,通过碳足迹的精确计算和管理,有助于企业减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实现成本节约,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满足消费者对产品的环保需求,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节能降碳改造重大 工程28赣湘合作试验区湘东园区综合能效提升建设项目萍乡市湘东工业园管理委员会该项目位于萍乡市湘东工业园内,拟利用旭阳焦化项目焦炉煤气新建10公里供气主管道,淘汰现有6座煤气发生炉;新建供热调度站1座,铺设热力主管道8公里,安装容量11.27   MW光伏40万平方米,及相应配套设施建设;新建日处理10000吨工业污水处理厂,并铺设污水管网15公里,完善企业雨水收集设施,新建污水处理厂中水回收系统。2026.06- 2028.0654500此项目建成后,可实现园区内水资源循环利用,提升园区整体能效,预计年减少用能12.44万吨标煤。
29萍乡经开区综合智能管理平台改造建设项目萍乡创新科技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在现有低碳综合能源管理系统进行改造,强化储能自主调峰、光伏自我消纳。形成能耗监测与分析诊断、运行监测(光伏、多元储能、超充站)、能源调度、智能运维、碳排放数据管理、电力交易、碳资产管理等系统。2026.09- 2028.128895此项目建成后,可有效促进新能源发展和电力消纳调度,预计年减少用能1.5万吨标煤。
节能降碳改造重大 工程30萍乡市拓源实业有限公司年产3万吨碳酸锂技术改造项目萍乡市拓源实业有限公司该项目属于工业领域化工行业重点用能设备更新项目。项目淘汰回转窑,冷却窑,锅炉等低效落后老旧用能设备约44台套,购置先进节能高效设备(酸化窑、冷却窑,锅炉、高效水泵、风机、MVR蒸发器等)约46台套。引入行业先进节能技术;产线规模不变,实现企业节能降耗,提质增效。2025.04- 2026.086580改造后,预计减少用能1406.78吨标准煤。
31芦溪县电瓷产业集群整体能效提升改造项目江西省芦溪城市发展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该项目属于工业领域特种陶瓷制品制造行业用能设备更新改造项目,位于芦溪工业园区电瓷产业集群,包含11个子项目,项目共计淘汰277台设备、更新窑炉等设备56台套。2025.05- 2027.045520改造后,预计年减少用能576.9吨标准煤。
32江西省萍乡市天翔瓷业有限公司陶瓷生产线节能改造提升项目江西省萍乡市天翔瓷业有限公司该项目属于工业领域特种陶瓷制品制造行业用能设备更新改造项目,项目淘汰用能设备30台/套,更新用能设备6台/套。2025.03- 2026.022400预计年减少用能约355吨标煤,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923吨。
33萍乡百斯特电瓷有限公司12000吨超特高压电网核心部件绝缘新材料技术改造项目萍乡百斯特电瓷有限公司该项目属于工业领域特种陶瓷制品制造行业用能设备更新改造项目,项目淘汰高耗能窑炉、老旧球磨机等设备289套,更新节能型窑炉、球磨机等设备272套。2025.06- 2026.1215500改造后,预计年减少用能353.8吨标准煤。
34上栗县萍锋纸业有限公司瓦楞纸生产线节能降碳改造项目上栗县萍锋纸业有限公司对厂区2条3万吨瓦楞纸生产线、污水处理等配套设施技术提升改造,淘汰耗能高的设备,以及搭建生产数字化运营平台,实现企业自动化、智能化,使厂区整体能耗降低,节能降碳。2026.03- 2027.0321000技改后全厂生产规模11万吨不变。通过本项目技改后全厂整体年新增能耗为-1823.93吨标煤(当量值),新增碳排放量为约-15538吨。
节能降碳改造重大 工程35上栗县烟花爆竹产业集群技术改造升级项目江西赣湘花炮科技发展有限公司1.机器换人,将传统生产设备更新为全自动设备,强化安全生产先进技术装备推广应用;(2)淘汰更新不符合安全条件的老旧装置,推进集群落后工艺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更新老化设备设施,增强安全生产感知、监测、预警、处置和评估能力;(3)推广环境友好的一体式自动处理污染物理设备,无人巡检、智能监控、智慧排产等数字转型应用设备更新;(4)加快集群供应链协同平台、安全生产监管平台、产业大数据中心等信息平台应用;在民爆、烟花爆竹等高危行业领域实施“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机器人替人、智能化管控”。2025.09- 2026.0950000项目提升产业生产、质量管控、降低成本,不改变集群产品品种、产能,可以降低能耗3860吨标煤。
环境基础设施绿色升级工程36萍乡经济技术开发区园区污水源热泵改造项目萍乡创新科技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对现有污水源热泵系统2套进行改造,包括:螺杆式地源热泵机组、空调冷热水循环泵、地源侧循环泵、用户侧二次泵等配套设施设备。2025.08- 2028.126870完善污水处理系统,提升污水再利用价值,促进减污降碳。
37萍乡市安源区南部片区污水处理治理设施提标改造项目萍乡市安农投资有限公司对安源区3座污水处理厂和10座污水处理站进行提标改造,更新设备共计420(台、套),其中:更新污水处理厂格栅池设备32套、沉砂池设备12套、综合生物处理池设备94套、提升泵房设备45套、高效沉淀池设备50套、滤布滤池设备21套、接触消毒池设备18套、鼓风机房设备26台、污泥脱水池设备32台、加药间设备44套、进水在线监测设备19台、出水在线监测设备19台、仪表设备8台等。2025.12- 2027.1210310项目实施后,预计年减少用能203.29吨标准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935.05吨,年削减污染物144.62吨。
38萍乡市经开区城区生活污水治理设施提标改造项目萍乡创新科技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对经开区地区5座污水处理厂进行更新改造,更新设备共计82(台、套)。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更新进水提升泵10台、转碟曝气机14台、潜水推流器28台、污泥回流泵6台、带式浓缩压滤污泥脱水机6套、污泥螺杆泵6台、污泥浓度和溶解氧过程仪表6台、储泥池搅拌机6台等。2025.03- 2026.127071项目实施后,预计年减少用能186.02吨标准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863.21吨,年消减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氨氮)80.63吨。
环境基础设施绿色升级工程39赣湘合作萍乡经开区新城区绿色低碳污水处理厂建设项目萍乡创新科技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生活污水处理厂:新建一座规模为1万m³/d,建设再生水循环利用、污泥资源化利用及污水处理厂智能化系统。 污水源热泵工程:利用污水源热泵供能系统建设能源中心1396.5平方米,购置螺杆式地源热泵机组、螺杆式水源热泵机组、风冷热泵机组、疏导式换热器、空调冷热水循环泵、地源侧循环泵、能源侧换热器循环泵等配套设施设备。
  光伏发电工程:利用厂区3450平方米建设光伏发电工程,安装总容量0.89 MWp,共安装单晶硅500 Wp光伏组件1787块。
  储能系统建设:建设额定功率0.6 MW,额定容量1.5   MWh储能电站,占地面积约40平方米。
2026.08- 2028.1216870完善污水处理系统,提升污水再利用价值,预计年减少用能5000吨标煤。
40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内袁河源头麻田区域农村水污染治理项目萍乡武功山风景名胜区麻田镇项目位于萍乡市山口岩水库上游准保护区内麻田镇10个行政村实施农村污水处理建设,污水处理能力总规模约为692.16吨/天。主要对主路管网进行补充建设,因地制宜建设配套污水管网收集系统。包括DN300的主管道由龙王潭武功山景区入口处建至大江边村居民委员会,总长3.5km。其余主管道均采用DN200,总长53.1km,DN110污水接户管总长86.2km,集中式污水处理终端7座,分散式污水处理终端215座。2025.12- 2027.123539收集山口岩水库上游准保护区内麻田镇农村生活污水,增加污水管网覆盖范围,基本解决麻田镇集中区域的农村生活污水直排河道问题,增加袁河源头区域水环境容量,助力山口岩水库水质保持稳定。
循环经济发展重大 工程41江铼新材料动力电池回收再利用江西江铼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购置粉碎机、压滤机、窑炉等生产设备,建设废旧磷酸铁锂电池预处理线及综合回收系统。通过回收提取利用废旧磷酸铁锂电池包12000吨/年、废旧磷酸铁锂电池芯8000吨/年,形成产能碳酸锂5000吨/年,磷酸铁8000吨/年,硫酸钠15000吨/年。2024.02- 2026.1248201构建锂电领域静脉产业,形成锂电产业链循环。
循环经济发展重大 工程42江西省天兵新材料有限公司废旧塑料资源化综合利用建设项目江西省天兵新材料有限公司采用材料造粒再生利用技术处理废塑料材料,形成再生塑料制品,项目占地面积15亩,新建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主要建设内容为新建再生改性颗粒生产线10条,再生吸塑片生产线3条,管芯生产线5条,吹膜生产线15条,制袋线20条,破碎机1台,塑料撕碎机1台,购置95台/条设备。预计建成后形成5万吨/年处理能力。2026.09- 2028.127800预计建成后形成5万吨/年废塑料回收处理能力,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4万吨。
43江西雷硕锂业有限公司年处理3万辆报废汽车建设项目江西雷硕锂业有限公司项目属于再生资源加工利用报废汽车等精细化拆解项目,采用国内外先进的拆解、分选技术,主要建设内容为新建废旧传统燃料机动车、新能源汽车拆解生产线,拟购置小型汽车拆解线、发动机精拆平台、快速拆车机、电池举升车等生产设备550台(套),建设年处理报废汽车30000辆(传统燃料机动车10000辆,新能源汽车20000辆)的处理能力。2025.05- 2026.0520000推进报废汽车回收加工利用,实现再生资源循环。
44雷硕年产2万吨碳酸锂及年处理5万吨废旧磷酸铁锂动力电池工程上栗工业园年产2万吨碳酸锂及年处理5万吨废旧磷酸铁锂动力电池。2025.12- 2028.1265387推进废旧电池回收利用,打通锂电产业静脉循环。
45莲花县畜禽粪污集中处理及资源化利用中心建设项目江西莲农产业投资有限公司项目建设主要包括:CSTR厌氧发酵罐;储气柜,防渗膜储液池;沼液储存;沼气发电机组装机;智能监管平台及附属工程设施等;固肥生产车间;包含发酵槽、固液分离机平台、固液分离机、发酵翻堆设备;粉碎、筛分、包装生产线及其他配套设施等;种养结合田间沼液贮存池,及沼肥泵、水肥一体化施肥管网以及液肥喷施车配套设备和附属工程设施等。2025.03- 2026.124613实现农业生产的良性循环和农业废弃物的多层次利用。
循环经济发展重大 工程46莲花县建筑垃圾处置及资源化利用设施建设项目莲花发展集团总用地面积120亩,总建筑面积20230 m2。主要建设内容:物料存放及消纳区、加工分拣中心、成品存放区、生产生活管理区、室外配套设施以及相关设备工程等。项目建成后处理建筑垃圾50万吨/年,年生产节能多孔砖3000万块,年生产装配式墙板60万平方米。2025.01- 2026.1210695提升建筑垃圾回收能力,减少废物处理的成本‌。
47萍乡市安源区建筑垃圾综合利用建设项目萍乡市安赫投资有限公司项目占地面积约82.2亩,填埋区面积约300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4000平方米,年处理建筑垃圾70万吨。主要包括:建筑垃圾填埋场工程:填埋区占地面积约30000平方米,容量约100万立方米,建设重力式垃圾坝,配套建设防渗工程、渗滤液收集工程、防洪系统、水土保持工程、封场工程等;建筑垃圾分拣中心:建筑面积12000平方米,购置筛分、风力分选机、振动筛、磁选、破碎设备等。配套工程:建设附属设施用房2000平方米,以及洗车台、地磅、临时堆场、道路、围墙、给排水、供电、环保等配套工程。2025.09- 2027.0815292提升建筑垃圾回收能力,减少废物处理的成本‌。
48芦溪县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项目芦溪县城市建设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该项目属于再生资源加工利用建筑垃圾综合利用项目。项目采用分选破碎筛分技术工艺处理建筑垃圾形成再生砖及再生砂,主要建设内容为新建一条建筑垃圾处理生产线,一条再生砖生产线,一条再生砂生产线,购置116台/套设备;预计建成后可形成12.78万吨/年建筑垃圾处理能力,年产再生砖量为2132.00万块及年产再生砂2.6万吨资源化利用能力。2025.03- 2027.0315000提升建筑垃圾回收能力,减少废物处理的成本‌。
49江西银鑫再生资源利用有限公司废矿石加工项目莲花县荷塘乡人民政府新建办公楼、厂房等建筑面积20000平方米,购置全套智能生产线设备,年产100万吨高强度新型建筑材料及高品位铁矿石25万吨。2025.08- 2027.1212000提升废矿石利用效率。
循环经济发展重大 工程50江西容乾再生资源公司年处理10万吨废旧塑料包装袋精深加工 项目江西容乾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有限公司项目属于再生资源加工利用废塑料回收利用项目。项目采用自主研发的废旧矿物塑料包装袋综合回收利用技术,处理锂电行业极片废料、包装材料、滤布等废弃物,形成锂电池正极材料粉、塑料颗粒、卤水等产品。主要建设内容为装修改造20000平方米旧厂房改造,新建废旧塑料包装袋精深加工生产线,购置材料分选、破碎清洗、塑料造粒设备等100余台/套设备,预计建成后形成10万吨/年废旧塑料包装袋的回收处理能力。2025.02- 2026.0510000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14万吨。
51江西省萍乡市湘东区建筑垃圾综合利用处理项目江西东旺生态环保有限公司该项目属于再生资源加工利用建筑垃圾综合利用项目。项目采用分选破碎筛分技术处理建筑垃圾形成高性能Acc砌块和墙板,主要建设内容为新建两条分选破碎生产线,更新购置设备76台/套,预计建成后形成50万吨/年建筑垃圾处理能力。2025.03- 2026.0310979可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3.2万吨,减少用能1.28万吨标煤。
52工业固废和建筑垃圾综合利用 项目江西顺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项目总用地面积1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6480平方米,建设主体工程、配套工程和公用工程,购置建筑石膏粉生产、建筑垃圾、废弃陶瓷处理、石膏砌块生产等主要设备。2025.02- 2026.0320000建成后可年处置脱硫石膏15万吨,废瓷10万吨,建筑垃圾10万吨,有效提升资源回收利用能力。
53萍乡市众拓再生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新能源动力电池梯次利用项目萍乡市众拓再生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新能源动力电池梯次利用项目将聚焦PACK梯次利用和储能电池再造,规划建立萍乡锂电池区域交易中心,达产后年储能产品贸易量达到25GWh。2027.03- 2029.1217588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10万吨。
54欧冶链金(萍乡)再生资源有限公司报废机动车拆解建设项目欧冶链金(萍乡)再生资源有限公司新建报废机动车拆解项目,占地面积72亩,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预计可实现年拆解报废车辆8万辆。2026.10- 2028.1212550实现年拆解报废车辆8万辆。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12万吨。
循环经济发展重大 工程55上栗县建筑垃圾消纳及回收利用建设项目上栗县城市管理局建设资源综合利用生产区   23000 平方米,建设研发中心 4000 平方米,仓储用房 8000 平方米,附属设施用房 2700 平方米;并完善洗车台、地磅、临时堆场、道路、围墙、给排水、供电、环保等配套工程。2024.09- 2025.0613500年处理建筑垃圾量达85万吨,上栗县内建筑垃圾综合利用率达到65%以上,年可生产再生透水砖约5500万块、再生机制砂约35万吨,项目建成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39.35万吨。
生态保护修复重大 工程56萍乡市湘江上游(青山片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和修复工程萍乡市安源区青山镇人民政府本项目综合治理湘江上游(青山片区)涉及范围为3.2平方公里,1.矿山污染修复工程:煤矸石固体废弃物处理0.45万立方米等;2.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塌陷治理7.28万立方米等;3.工业污染场地修复工程:重金属废弃物处置0.23万立方米等;4.面源污染治理工程:农田径流防治180亩,污染林地、耕地综合治理240亩等;5.河塘综合整治工程:治理河道5.75千米,河道清淤及河岸垃圾12.8万立方米等;6.生活污水处理工程:新建500 t/d小型污水处理站1座,配套铺设DN300-600污水管网10.5千米。2025.12- 2027.128960项目建成后,将确保樟里河流域总体水质保持优良,饮用水安全保障水平持续提升,农业生态用水得到有效保障,水生态质量明显提升,青山片区生活污水收集率达到80%以上,黑臭水体基本消除,水土保持率达到75%以上,农业面源和废矿污染治理成效显著,废矿环境风险隐患基本可控,樟里河流域及山塘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数持续提升,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治理取得明显成效,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130吨。
57萍乡市湘江支流五陂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和修复工程萍乡市安源区五陂镇人民政府本项目综合治理湘江支流五陂片区范围2.95平方公里,主要建设内容包括:1、矿区监测设备:含尾矿安全监测设备及尾矿环境监测设备购置。2、矿区排水系统11.8公里(含修建截洪沟、溢洪道、排水井及隧洞封堵等)3、生态修复治理工程:尾矿生态修复340亩(含防渗、覆土绿化工程、林地、耕地综合治理、对周边区域内水源污染治理及修复),4、河道治理7.5公里,生态护岸3.9公里,生态沟渠4.7公里,河道清淤3.9万立方米,修建绿色步道6.3公里,河岸绿化1.6万平方米。5、生活污水处理工程:新建日处理1200吨∕天污水处理站1座,污水管网DN100-DN600污水管网9.5公里。2025.12- 2027.129680项目建成后,可实现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135吨。
生态保护修复重大 工程58萍乡经济技术开发区硖石片区生态修复综合治理整治项目萍乡经开区福田镇人民政府对三田煤矿峡石片区进行生态修复治理,采取土地平整、边坡修整、新建截排水工程、光伏、储能、道路、河道修复、植树种草等建设项目,治理面积约12.6万平方米,配套治理相关附属工程项目。2026.06- 2027.129104项目的实施有助于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400吨。
59萍乡经济技术开发区福田矿石生态修复综合治理项目萍乡经开区福田镇人民政府对福田矿石片区进行生态修复治理,进行点源污染治理,恢复生态,恢复土地再利用。采取土地平整、边坡修整、雨污管网、光伏、储能、道路、河道修复、植树种草等建设项目,治理面积约22.8万平方米,配套完善道路、供电、供水等附属及监测工程。2027.06- 2029.1213540项目的实施有助于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700吨。
60萍乡经济技术开发区富安片区地形地貌与土壤修复工程萍乡经开区彭高镇人民政府对彭高境内矿石造成塌陷的地形地貌、环境、土壤破坏进行全面修复,并改善道路等基础设施.其中杨柳冲、马棚、志度院3处生态修复面积150亩,绿化面积12850平方米:平安、富安煤矿沉陷区生态修复200亩,绿化面积7366平方米,治理受损山塘28口,河道护坡塌陷修复治理8公里,治理排水沟12000平方米,治理损毁水利设施25000米,治理塌陷面积178亩,填土65万立方米,修缮80余亩的水库,治理塌陷道路9.5公里、供水等配套设施建设项目。2026.05- 2028.128550修复废弃矿山,保护生态环境,增加碳汇量。
61芦溪县新泉十八湾省级森林公园森林质量提升工程芦溪县新泉乡人民政府十八湾省级森林公园位于萍乡市新泉乡南部,总面积2162.07公顷,林地面积2027.41公顷,森林覆盖率达92.77%,拟进行森林抚育8000亩,低产低效林改造7000亩,森林景观提升约3000m2,林间隔廊道建设约25.5公里,河道修复约3.8公里。2026.12- 2028.1210000项目建成后,可稳定实现每年可吸纳二氧化碳2万吨,吸引林下经济投资。
62萍乡市芦溪县银河镇废弃矿山综合修复工程建设项目芦溪县银河镇人民政府对银河镇废弃矿区、厂区及周边地区进行点源污染治理,恢复生态,消除重金属污染,恢复土地再利用。清理遗留固废矿渣约300万m³,客土回填约6000立方米,砌石堆体整形约5.2万立方米,场地平整约16万平方米;废弃矿山及周边复垦绿化,造林面积约1000亩,配套完善道路、供电、供水等附属及监测工程。2026.01- 2027.129800修复废弃矿山,保护生态环境,增加碳汇量。
生态保护修复重大 工程63芦溪县张佳坊乡山口岩水库水源地生态环境综合修复治理项目芦溪县张佳坊乡人民政府主要建设内容为:开展山口岩水库上游地质灾害治理,修复植被造林500亩,道路硬化5000平方米,建设生态护岸12000米,新增农村生活污水收集管网5000米,新建分散式生活污水处理设施800个。2025.12- 2027.128550项目的实施有助于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500吨。
64萍乡市芦溪县张佳坊乡退化林生态修复项目芦溪县张佳坊乡人民政府芦溪县张佳坊乡行政面积80平方千米,森林覆盖率达84%,有林地面积10万余亩,每年可产生25余万吨碳汇,为持续稳健地深化碳汇林建设,计划进行森林保护25000余亩,人造林6500余亩并进行张佳坊河、南坑河总计3.52平方千米的湿地管理,实现稳定的碳汇林。2025.12- 2027.129000项目建成后,有效增加碳储量,减少气候变化影响,可稳定实现每年吸纳二氧化碳25余万吨,产生2000多万元的经济效益。
65上栗县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项目上栗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对全县历史遗留废弃露天矿山47座,面积899.39亩进行生态修复治理工程。2024.06- 2026.122787项目建设后,极大改善我县生态环境质量,全面提升区域水源涵养功能,有效提升生态系统固碳增汇能力,恢复水田83.96亩、旱地面积86.12亩、林地面积656.14亩、转型利用面积44.06亩、道路面积21.93亩、坑塘水面积7.09。
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工程66萍乡市文化产业创新创业中心建设项目萍乡市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总建筑面积约80000平方米,设置地上20层,地下2层,其中:建设文创功能室、文创综合大厅、文化活动室等多种文化创作厅室等。项目计容建筑面积约49000平方米,并完善给排水、强弱电、暖通、消防等配套基础工程。2023.07- 2025.1268410项目拟申请评定绿色建筑二星级,有较好的节能效果,促进建筑领域绿色低碳发展。
67萍乡武功山风景名胜区智慧停车场建设项目萍乡武功山乡村振兴投资发展有限公司项目总占地面积52.39亩,设置普通停车位1230个,充电桩停车位800个,配套完善道路、绿化、雨污工程、强弱电、给水、收费系统、广告位等基础设施。2026.01- 2027.0214300提升改造景区基础设施,提升游客体验感,推进低碳节能成效改善。
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工程68萍乡经开区公共建筑节能降碳建设项目萍乡经开区党政办对经贸大厦、综合楼、停车场共计4.8万平方米进行节能建设,对耗能较高的中央空调机组12台、电力设施6处、外墙窗户1.8万平方米、墙面保温3万平方米及相关配套设施进行节能建设。2025.10- 2027.128691通过实施设备以旧换新,提升建筑运行能效水平,减少建筑运行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预计年减少用能1000吨标煤。
69萍乡经济技术开发区装配式厂房建设项目萍乡市赣湘产业园区发展有限公司建设绿色装配式工业园厂房3万平方米,使用绿色建材、装配化装修及配套相关基础设施项目。2026.09- 2028.1215833预计年减少用能1500吨标准煤。
70萍乡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园低碳建设工程萍乡创新智慧城市运营管理有限公司项目主要对周江产业园进行低碳建设,包括建设海绵路段4.3万平方米、更换电梯15台、消防15处、充电桩18个、水电气、垃圾处理站3个、墙面和窗户改造4万平方米等项目进行节能建设,建设园区能源统一管理系统,购置园区无人清运车5台、光伏5兆瓦等配套储能项目。2026.10- 2028.1215052推动低碳园区建设,加快推行低碳化、循环化的工业模式。
71萍乡经济技术开发区城市基础设施低碳建设项目萍乡经开区城市服务管理中心建设内容光丰街道、福田镇、彭高镇主次干道节能路灯8500盏、新能源垃圾车辆购置5台、改造城市节能标示92处、公共停车场新建充电桩35套等进行低碳建设,配套完善海绵道路44502平方米、绿化、雨污管网、供水系统等配套基础工程。2026.05- 2028.1218525预计年减少用能1359吨标准煤。
72萍乡经开区产业园节能建筑综合能效提升建设 项目萍乡创新智慧城市运营管理有限公司推动现有西区、东区等工业厂房、污水处理厂、综合服务楼、创新研发楼等建筑实施光伏一体化建设项目,改造面积约6万平方米。2026.07- 2028.1212550此项目建成后,可有效促进新能源发展和电力消纳调度,预计年减少用能2000万吨标煤。
73萍乡市人民医院用能设备更新改造项目萍乡市人民医院该项目属于建筑领域用能设备更新改造项目,项目淘汰制冷、供热等重点用能设备53台(套),更新水冷离心式冷水机组、低温风冷热泵热水机组、设备自控化系统等设备64台(套)。2025.03- 2026.024716改造后,预计年减少用能867.95吨标准煤。
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工程74萍乡市湘东区荷尧公路网低碳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萍乡市湘东区荷尧镇人民政府本项目建设将服务于X133县道、沪昆高速(湘东出口)挂线、S308省道本地居民及过往货运车、客运车、私家车,主要建设内容规模:一、X133县道火烧桥处新建1100平方米生态停车场并配备充电桩15座,大义口处新建2000平方米生态停车场并配备充电桩20座;二、沪昆高速(湘东出口)沿线新建共计4200平方米生态停车场15个并配备充电桩45个;三、S308省道与Y172乡道交界处新建800平方米公路驿站1处,配备充电桩6座;四、完善各建设点供排水、公厕、亮化、绿化等配套设施。2025.12- 2027.124200项目建成将解决现有充电桩不足等问题,推进货运、客运、私家车辆低碳出行,全面降低碳排放,助力绿色交通发展,辐射全国来往车辆。
75萍乡武功山低碳景区提升改造 项目萍乡武功山乡村振兴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建设内容包括节能路灯改造、新能源接驳车购置、新增景区节能标识标牌,低碳景区科普教育基地、建筑垃圾消纳场建设、污水处理等。2026.01- 2028.0116000推动零碳景区建设,加快推行零碳化、生态化、文明化的旅游模式。
76江西武功山草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建设 项目萍乡市林业局武功山分局(1)观测基础设施:地表径流观测场1座、标准气象观测场1座、生物和土壤观测样地1个、标准样地10个。(2)科研试验用房:新建科研实验用房600 ㎡,共两层,包括功能用房和辅助用房两部分。(3)辅助设施建设:新建观测辅道5.00 km、新建供电线路5.00 km、通讯光纤4.00 km、标识牌50块。(4)仪器设备购置:气象观测仪器设备、水文观测仪器设备、生物观测仪器设备、土壤观测仪器设备、数据管理与存储设备、实验室仪器设备。2025.12- 2027.121266生态上可监测草地水文、气象等,预警退化风险,维护区域生态平衡;科研上构建长期数据库,支撑多领域研究与人才培养;社会上为地方生态决策提供依据,完善基建并助力科普;长远还能为   “双碳” 提供数据,打造示范站推广经验。
77萍乡市湘东区大屏山零碳景区提升改造建设项目萍乡市昌盛资产管理有限公司1.能源系统优化:安装太阳能光伏板、风力发电设施用于景区路灯、游客中心等。2.低碳交通体系:景区内全部使用太阳能、风能充电的电动接驳车,设置智能换电站与新能源充电桩。3.植被修复:种植杉木、松树、竹林等树种约5万株,修复裸露山体、荒地1400亩。4.新建低碳建筑与设施:对于新建游客中心、餐厅、民宿等采用自然通风、隔热外墙、安装空气源热泵、太阳能热水系统,替代传统燃煤锅炉,景区全面使用电磁灶具、电烤箱等设备,配套智能能耗监测系统。5.零碳宣传体系:标识牌、手册、零碳景区科普基地等。6.其他零碳配套设施。2026.05- 2028.0517500推动零碳景区建设,加快推行零碳化、生态化、文明化的旅游模式。
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工程78上栗县绿色公交建设项目上栗县交通局建设上栗高铁客运枢纽站,完善站前广场、建设地面公交、城乡客运、出租车、小客车、非机动车等集散接驳设施,利用地下空间建设商业配套工程,总占地2.5万m2。赣湘合作示范区物流园公共配送中心项目占地面积45395.92 m2。总建筑面积268466.41 m2,建设4个农村生态客运服务站。建设100个装配式标准化候车亭,积极利用站场建筑顶部空间,进行太阳能资源开发利用。2025.12- 2030.1237847加强与其他交通方式的衔接,提高一体化水平,统筹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组织管理,引导城市空间布局的优化调整,对城市总体交通情况优化调整,提升乘客出行品质。
79萍乡市上栗县新能源基础设施项目萍乡市赣湘数字科技投资有限公司建设一个钢结构智慧停车场及城区内建设充电桩站。智慧停车场占地面积37425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4570平方米(共6个区域:每个区域长91米、宽45米、高9.6米,面积为4095平方米)并配套基础设施及智能化服务设施;建设新能源汽车智慧充电场站99个,每个站建设覆盖充电车位的膜结构停车棚、基础建设及配套智能化服务设施。项目拟搭建充电服务展示系统,综合服务平台、LED监控大屏等。实现将工业用电、商业用电、民用电需求数据等多方要素进行采集,从而数字赋能新能源基础设施建设。2025.12- 2026.1228627项目实施后,将促进上栗县城市更新建设,有助于传统和新型基础设施的融合发展。同时,持续加强我县城市智慧治理能力,数字赋能城市更新。
80电力电子变压器新能源消纳关键技术助力降碳及其产业化项目江西华健电力工业有限公司本项目计划研究并开发基于高压碳化硅器件构成的多电平电力电子变压器(1 MW/10 kV/多端口)其中功率密度较现有碳化硅方案优化提升20%以上,模块功率密度不低于0.5 kW/L,系统运行效率不低于98%,具备多种运行模式和快速驱动保护能力,通过型式试验,并接入电网示范运行。2025.09- 2027.0921000该项目可以大幅度减小装置体积和重量,并提高系统整体运行效率、突破高压碳化硅器件的应用技术瓶颈,从而推进电力电子变压器在配网系统中的实用化和产业化,提升分布式新能源高效汇集和综合消纳能力,提升我国电力系统配网装备发展水平,推动绿色低碳电力系统发展。

注:试点重点项目清单将根据项目实施情况动态调整。

来源:萍乡市人民政府

相关文章